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经典阅读>>正文内容
许纪霖、陈村等:我的2010年书单 >> 阅读

许纪霖、陈村等:我的2010年书单

作者:许纪霖、陈村等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2日 点击数: ( 字体: )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日本镜中行》,【英】麦克法兰著,管可秾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0年4月
 
在中国,仇日者不少,哈日族也颇多,独缺的是知日派。欲解开中日关系死结,首先要了解日本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近邻。本书作者是英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大家,他以自己多年在日本的生活体验,细腻地、感性地描述和揭示了日本民族复杂、矛盾的个性,富有见地提出,日本文化是一种未曾经历过轴心文明洗礼的非轴心文明,灵肉不分,身心交融,自然世界与神灵世界彼此纠缠,日本是一面幻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民族,其外部结构是西方的,内在灵魂却是日本的。每一个外来者对于日本永远摆脱不了既着迷又反感的内心困惑。
 
 
陈村(作家)
 
《我的阿勒泰》,李娟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
 
李娟生活在阿勒泰,跟随母亲在哈萨克牧民中开个小店糊口。上一个冬天,她被大雪封锁在家中数月之久,陪伴她的是一群动物。我问她为什么不逃到城里,她说逃走的话动物都要死了。李娟的文字不知哪里来的,造化钟神秀,没人可教她。我说她的世界观跟我们不同。她对天地人和鸟兽有自然的态度,对家园有自然的态度。她看生命的目光很清澈。久居城市的人,读一点李娟很好,可以放大心胸,清洁精神。
 
 
张求会(广东行政学院教授)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著,三联书店 2010年4月
 
本书的三位作者,忠实地践行了自定的写作原则——“尽量做到真确,不误导读者”;“竭力叙述亲历、亲见、亲闻的事件”;“对有些事件,努力查找旁证,且力求不取孤证”。这样一种严谨的态度,决定了此书最出彩的不是一个个饶有意味的细节描写,而是史料的“弥补与佐证作用”。概而言之,一是披露了一些新鲜而可信的史料,二是为一些判断或推测提供了佐证,三是可以与其他文献相互补充、相互比勘。
 
 
丁东(民间学者)
 
《成人之美兮》,梁卫星著,花城出版社 2010年11月
 
这是近几年少有的真正能够激动人心的长篇小说。作者已经从事了近20年中学语文教师工作,过去不曾写过小说,初次尝试,把他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全部感受,都灌注进来,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小说以犀利的思想见长,直面惨淡的人生,体现了真正的鲁迅传统。23年前,也是中学教师的刘心武,曾以《班主任》一炮打响,一度成为当代文学复苏的标志。本书问世于中国文学的又一个低潮期,可成为当代文学再出发的新起点。
 
 
黄骏(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师)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林贤治编,花城出版社 2010年4月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是1949年后由政治分层学规划出的社会中下群体,这批群体因家庭出身问题,数十年间被烙上了不断改造的人生印记,而“好”与“不好”的归类也不由自我付出决定。编者透过二十余个具体人物的描述,以点带面地呈现出这一群体被强有力的话语遮蔽下的艰辛生活画卷。这既是那一代人念兹在兹的悠悠往事,也应是民族前进步伐声中不应淡化的集体记忆。
 
 
何蜀(《红岩春秋》原主编)
 
《我心深处》,沙漠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年5月
 
从一个平民,一个痴迷于话剧的女演员,一个“右派”家庭的角度,以平实而生动的文笔记下了众多亲人、师友在不同时期的形象和命运,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使人领悟到许多朴实的人生哲理。其中有些篇章(如写黄宗江、赵丽蓉的)会使读者忍不住笑,另一些篇章(特别是写儿子那篇)则会使读者感慨万端甚至泪流满面。
 
《卢作孚的选择》,赵晓铃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
 
有人把卢作孚定位于对民族航运事业有功的实业家,“船王”,其实卢作孚更重要的历史地位是社会改革家(这一面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掩盖了)。但是,对他为什么会在1949年社会大变革的历史关头选择留在大陆、之后却又选择了自杀,始终无人了解真相。此书即聚焦于卢作孚生命的最后三年,通过大量的采访和从档案资料中细心寻觅的历史踪迹,告诉读者这样一个杰出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书中展示的“历史的另一面”,会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并在掩卷之余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刘绪源(《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苏联的心灵》,【英】以赛亚·伯林著,潘永强、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 2010年7月
 
这是伯林关于前苏联的十篇重要文章的合集,其中包括已流传极广的访问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回忆文字。文章大致可分谈文艺和谈政治两大话题,均有丰富材料和深刻洞见。试以前者为例:书中披露,“十月革命”后曾有一段艺术家的黄金时期,创作十分自由,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甚至感叹“二十年代初”是他最感“幸福”的日子;二战时,大清洗中幸存的作家诗人复出,又在公众场合和私人聚会中朗诵作品,作家偶有停顿,听众即齐声提示下面的句子……
 
《重读近代史》,朱维铮著,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 2010年8月
 
作者对晚清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本书,新见迭出,有振聋发聩之效。如,他不认为在林则徐魏源之前中国尚未“开眼看世界”,此前四百年,清廷与西方的交流(含通商往来)其实从未中断。又如,中国自元明至晚清,何以一直未能“走出中世纪”?作者说,主要是因为“聚集于龙旗下面的农村居民”。书中还披露,慈禧的“尊号”与她的实际收入直接有关,她在位47年,尊号每加二字,国库每年增拨她二十万两白银,到70岁时,“年金”已达一百六十万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