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经典阅读>>正文内容
从路遥到贾平凹:农村小说的难得与局限 >> 阅读

从路遥到贾平凹:农村小说的难得与局限

作者:杜君立 来源:共识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9日 点击数: ( 字体: )
 
 
路遥名著《平凡的世界》
 
  中国是乡村中国,农民是中国人的主要职业。这个国家就是在60年前发动农民造反建立起来的。之后40年,又通过对农民的苛刻榨取进行原始积累,曾导致大量农民因饥饿而死亡,官方称为“非正常死亡”。
 
  以农民和乡村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很多,但如同杜甫写卖炭翁一样,作者本身并非农民。对农村的疏离,写出的作品更多的是体现作者的意图。
 
  在1949后,文人被全部纳入体制。为体制服务的文人写作对原生态农村的刻画是严重走形的。早期的柳青、浩然等,其作品的“政治教育”性太“紧跟形势”,致使时过境迁,迅速成为过期食品。
 
  毛死后开始了一个短暂的“文艺复兴”,知青的“伤痕文学”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农村小说也先天性的得到恢复,所以有人说,中国小说家几乎都是从农村出来的。这些作家比较出名的包括: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阎连科等。
 
  农村因其社区生活对外封闭而对内公开,加之家族因素的影响,如同全村人睡在一个大炕上,瓜田李下的故事众人皆知,所以故事来源很广泛。故事的有趣性也大大超过相对互相陌生不了解的城市。城市小说的自传色彩很浓,而农村小说更接近村史。
 
  路遥这一批农村小说作家通过向体制出卖自己的才华加入体制,摆脱农村的苦海,返回身看自己的出处,写自己的乡下亲戚,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同时,这些作家大多也不是真正的农民,只不过出身在农村而已。比如贾平凹,作为乡村教师的儿子,他没有干过农活。据他自己在《我是农民》中讲,从学校(中学)出来后,他曾在生产队跟妇女们一起劳动过,因为贾平凹长得比较文弱可爱,爷们都讨厌他,女人们都比较照顾他。所以贾平凹常常感叹自己就是贾宝玉的命。贾平凹和其他农村作家一样,放下书包迅速向组织靠近,被推荐进入大学或参军,摆脱了其父老乡亲的苦难命运。
 
  一个祖祖辈辈都老实巴交的乡下农民,一年到头都是干不完的农活,撒籽、耕种、收割入仓,看老天爷的脸色和地墒、饲养驾驭各种牲口、按农时播种蔬菜。同时,农村有着繁琐复杂的丧葬礼仪和乡俗,以及各种各样的神仙祭祀道理——这实际就是中国传统或者说宗教,乱弹(民间戏剧)是完全不同于电视节目的一种文化。而民间炕头的剪纸刺绣与权力美学不同,它完全是另一种审美,非局内人往往不识好歹。这大概就是“农民文化”,农民比城里人往往有着更加丰富复杂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极其短暂,但丢失乡土文化的时间却已经很长。在户籍制度下的城市只不过是一种伪城市,城市是自由公民的集合,中国城市只是一个工厂、大院或者集市。对一个真正的中国乡村来说,中国的农村小说总存在着一种隔阂,这种隔阂既不是艺术的提高,也不是逼真的临摹,而是一种想当然的臆想甚至意淫。
 
  陕西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关中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就是腐败的帝王之乡,八百里秦川富庶安康,士绅林立,历史遗迹和典故俯拾即来妇孺皆知,中国戏剧活化石——乱弹之类民间文化昌盛不绝,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这里根深叶茂。这与徽州等地类似。
 
  与关中相反,陕北几乎是不毛之地,但现在丰富矿产使其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之一。据说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后裔,黄头发黄眼珠,与一般汉人有异。陕北人自古都主要靠放牧维生,穷山恶水之下,生存极其艰难。从推翻大明帝国的李自成、张献忠到近代的刘志丹,陕北人的革命精神使其擅长造反,其文化粗犷直白,如简单口语化的信天游,几乎与“喊山”类似。陕北人的豪爽与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即使近现代,陕北人也是放牧或贩卖牲口(赶牲灵),走西口到河套塞外,他们心里感觉上蒙古比陕西更亲近,这从语言上可以得到验证。
 
  路遥至少是一个纯洁的人,为写作而牺牲,这与王小波有一比。但路遥先天的文化缺陷失其作品远远够不上完美。这种先天缺陷是许多中国农民作家的通病,就是思想的匮乏。思想是文学的灵魂,鲁迅的小说很少也很短,却几乎都是精品。因为他有思想。农村作家成长历程中,一般都与文字无缘,有关思想的家传很少,特别是“是农民又不是农民”的家庭。一方面他不了解真正的农村,一方面他欠缺成熟的思想。贾平凹就认为,思想是哲学家的事,“哲学家是上帝派下的牧人,作家充其量是牧犬”。出身书香门第的王小波喜欢写小说,但人们更喜欢他的杂文,那是他的思想。贾平凹写了一本最没有思想的书《我是农民》,而林贤治先生的《我是农民的儿子》则体现出了极深的思想。
 
  当农村作家离开小说,如同池塘被抽干了水,几乎就没有了身份,所谓散文,大不了发点伪士大夫真土财主的无病之呻吟。农村作家献身于写作,往往陷于为文学而文学、为写作而写作的困境,沉迷于文字的孤芳自赏,向一个冬烘文人努力迈进。贾平凹谈到作家的责任时就说,作家要“活儿做得漂亮”,“闲笔闲情最容易产生风格”。
 
  阎连科、刘震云和莫言都曾经说,他们写作是为了成为城里人,为了吃口饱饭——因为生产粮食的农民那时一直都处于饥馑的边缘。对大多数农村作家来说,他们尚未进入思想的殿堂,或者因为先天传统及思维习惯的局限,即使对思想上有所努力也往往力有不逮。比起舞文弄墨的风雅来,思维的乐趣往往是一种高深的文化。当文学或者说小说成为一种谋生的技术,农村作家就越来越像一个泥瓦匠,他们只想把活儿做漂亮。他们从前往往推崇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如今又流行起拉美魔幻主义,导致他们的作品越来越看不懂。但他们可以一口气写几十万字上百万字,这种吃苦耐劳倒是体现了点农民精神。相对来说,鲁迅的《阿Q正传》才两万字,却将中国农民甚至中国人描摹得深入骨髓。
 
  路遥的小说比较典型的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人生》写了一个农民的儿子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挣扎。高加林的农村户口使他被“国家”歧视,但他的高中文化程度又使他可以歧视农民的父母。路遥写作的特点是对主人公充满感情,褒贬溢于言表。小说之前路遥引用了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作者要说的其实是,最好有个好爸爸——有城市户口的、当大官的。
 
  路遥的这个思想局限在《平凡的世界》中继续发扬光大,无论少平还是少安,都把命运寄托在“傍大官”上,因为他无法改变他爹的身份。少平说:有一天他有权有势了,要让他爹穿着高级羊皮大氅,对着全村人大声卖派,“把唾沫喷在别人脸上”。所以,路遥的主人公以出卖自己博得社会地位,然后回来鄙视他可怜的乡亲。这如同石康的《奋斗》,所谓奋斗不过就是有个有权有势的爹而已,从这种小说看来,高衙内之所以牛逼哄哄,完全是奋斗的结果。
 
  路遥和所有农村作家一样,小说中感性大于理性,情感大于理智,爱情是必不可少的。但可惜路遥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爱无能,都是被没头脑的纯情美女舍命追求,“高加林”们却莫名其妙。他通过城市户口、老丈人的权力大小来度量美女的“爱情”,最后利用自己“帅哥”的美色来实现其登龙目的。所以这里没有爱情。因为他没有文化,连“农民文化”都没有。真正有“文化”的农民是耻于如此下流苟且的。这有点像邯郸学步,不仅没学会城里人的走法,反而忘记了以前农民的走法,只好爬回农村。
 
  路遥和许多农村作家一样,是虚荣的,他依靠出卖农村谋取名利,反过来又难以融入城市,也不愿回到寂寞的农村。这种思想上的进退失据使作品永远无法超脱。对乡土的背叛使作品失去根本,对氓之蚩蚩的草根精神的反动,导致自命不凡的精英意识泛滥,从而丧失应有的高尚的平民精神和批判精神。日本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在《亚细亚的孤儿》中写了出台湾人的悲情,他们在中国被当作日本人,在日本被当作中国人,最后他的主人公崩溃了。相对于路遥,张炜和李佩甫无疑具有更敏锐的对乡村文化的洞察,而余华常常将乡村作为一个布景,他写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寓言童话,这已经与农村无关。
 
  从路遥写的不多的几篇随笔——特别是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写作随感来看,路遥的眼光很大,面对这“平凡的世界”,似乎已经看破红尘,看透了“人生”,其实他只看到了他自己的脚面,因为缺乏哲学的引领,在面临现实与理想的纠结时,他就陷于困惑和茫然中。他最后致力于一个人去如何发达,所谓发达就是被城里人或权贵看得起,被自己的父老乡亲眼红羡慕。路遥无法指出这实际只是个“悲惨世界”,因为他根本没认识到这是个“悲惨世界”。他为政治写小说,却根本不懂政治,因为他只有浅薄的激情而没有成熟独立的思想。
 
  文学实际就是人学,人性是文学唯一的公理,只有在人性面前才不需要证明。从启蒙主义的角度来说,人性恰恰是中国最遭压制和禁忌的东西。上一代中国作家的命运往往可以从托尔斯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身上找到共鸣,人性与政治哪个跟正确哪个更重要?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作家具有雨果那样的智慧、勇敢和良心。雨果指责的是一种思想和一种制度,而中国作家需要砸掉的确实自己的饭碗,这很可笑,也很可悲。其实许多农村作家文化程度都不高,中国文化积累很浅薄,西方文化更差,因为不会外语,甚至不会普通话。好在写小说似乎不需要太高的学识,如果把中国话写得不像中国话,让别人不知所云,那就更显得他们高深莫测了。路遥写作风格有点可以模仿西方翻译作品,有一股子挥之不去的翻译腔。所以路遥的小说你就根本读不到多少中国乡土味。贾平凹后期的小说越来越失去乡土味,而是一种古怪霉变的醋糟味,反倒是早起的《鸡窝洼人家》等短篇写得清醒湿润,透着山野的泥土清香。
 
  可能路遥的贡献很出色,国家慷慨奖励,他生前曾经用公款出国旅游了一趟,去了欧洲,回来对欧洲骂不绝口。主要是嫌西餐不好吃。路遥是反对他的出处的,他向往权势,更向往权势的“关系”,向往纯正的官腔,甚至娶了一个北京“婆姨”。贾平凹在一个小说中,写一个爆发的农民最大的理想,就是和一个城里的女人睡觉,结果花钱找了一个城里妓女,完事才知道这妓女也是农民工。中国农民几乎都有这种伟大的抱负,所以毛成功之后要先娶一个上海摩登美女江青。
 
  斯人已逝,和柳青一样,路遥无论如何也是难得的、可敬的,至少他为我们记录下了那一段令所有中国农民耻辱的时代,尽管作者仅仅认为是他个人不堪回首的记忆。路遥他们深受左拉、雨果、托尔斯泰等文豪巨著的浸染,可惜他们买珠还椟,只学到了翻译腔,却没有领会作者博大悲悯的理性思想。这或许与他们没有宗教信仰、没有思想能力有关,他们其实都不懂农民、不了解农村、没有一点“农民文化”。没有文化和思想支撑,他们最终都是自恋的。甚至自恋到贾平凹莫言的程度,自说自话,写出来的文字让人再也读不懂——无论农村人和城里人。
 
  贾平凹当初“背着一卷印花粗布纺的薄被子从山地来到西安,一站在金顶辉煌的钟楼面前,我险些要被吓昏了”。如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作为体制和社团的宣传员,分享着权力的快感,他在故纸堆中寻觅古代文士的旷达逍遥,过着一种诗意而有禅趣的日子,并为自己取一法号曰“抱散居士”,参禅打坐,热衷于性、怪、力、神,俨然像李渔一般的一代名士。但他却总是强调自己是农民:“说到根子上,咱还有小农经济思想。从根子上咱还是农民。虽然你到了城市,竭力想摆脱农民意识,但打下的烙印,怎么也抹不去。”从50万字的《秦腔》到60万字的《古炉》,始终远离电脑的贾平凹体现出可敬的吃苦耐劳精神,虽然他的文字越来越让人读不懂,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成功时代的成功人士。虽然他是个作家而不是书法家,但他用毛笔赚的钱却比用钢笔赚的钱多得多。如果说《古炉》有什么特色的话,就是书尾的后记,它告诉人们作者实际只是一个党报的新闻记者。对当下中国来说,一切所谓的文学或者小说都超越不了逯军的责问——“替谁说话?”
 
  如今《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年轻人或大学生最爱看的中国当代小说,尽管这部小说和《秦腔》一样获得了中国官方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但实际上在文学界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是中国特色的养猪体制所常见的文化现象。路遥几乎是唯一可以与王朔王小波在文学市场抗衡的农村作家。在影像时代,现在人对文学特别是小说并不怎么待见,金庸琼瑶海岩们已经将小说变为一种速食快餐,只有《平凡的世界》一直在80后90后那里保持着令人惊讶的阅读。当然他们是把它当励志小说来读的。“傍美女、傍大官”——这个美女怜香惜玉爱“农民的儿子”、“大官”侠肝义胆仗义相救的乌托邦小说,比金庸的武侠小说和海岩的言情小说更能满足背井离乡流落城市的那些卑微农家子弟。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