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稿>>正文内容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失败之处 >> 阅读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失败之处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分析陈寅恪也要一分为二。  

   

  陈寅恪是绝对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更是中国国家的栋梁,尽管他没有为国家建设进万言忠谏之词,但他求真、求实、求辩、求证的治学之道,如果为其他知识分子所承袭,通过其他知识分子的言论去影响中国的政治与民生,果其然,当今知识分子就不致使“知识成为政治的嫁衣与奴隶”、“知识分子成为政治家的御用文人”了。  

   

  陈寅恪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大众化的“粉丝”。古代的孔子都有弟子三千,都懂得周游列国寻找真理发挥之地,并没有妨碍孔子治学之道。居身于象牙塔,而不能与时俱进,只能成为一个象牙塔里的“孤独求败”。  

   

  四十年过去了,有多少人知道陈寅恪的?还是象牙塔里的人群知道多一点,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一些大学研究院、一些相关的大学生、一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这在茫茫人海的中国能占多少比例呢!  

   

  陈寅恪的失败之处在于不重视视力健康。苦读书的陈寅恪一生遭受眼疾的痛苦,又由于眼疾再遭受到膑足的煎熬。对于这样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国家没有把他当成“国宝”来礼遇,让他享受国家领导人一样的待遇。虽然他不“关心”国家政治,但更应该给予他崇高的政治待遇,因为他才是真正的“国粹”;尽管他不“礼貌”国家领导人,但更应该给予他无尚的经济待遇,进而享受一流的医疗待遇,因为他才是真正的“国经”。  

   

  当今日的知识学者们想为自己找到民族历史文化精神依托的时候,他们终于想到了这个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名言来,只可惜已经晚了四十年!  

   

  “知识救国”不仅过去有理、有用,在当今依然有效、有力。知识的独立研究精神不囿于政治意志,知识的自由创新思想不困于经济意志。唯有如此,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救国”的理想才真正能得以实现。  

   

然而,实际上非常忧国忧民的陈寅恪,由于过于“爱真知”,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传真知、抒己见”,也由于健康原因,没有为后世留下太多的“思想黄金”,尽管陈寅恪现有的知识遗产足够知识分子咀嚼千年万代,他流传给人世的思想遗产足够人们享用天长地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作者:曾自力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