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真的像1516年出版的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羊吃人”的运动?
所谓“圈地”,是针对“敞地”制而言的。敞地由分割为数百条形状狭长的条田所构成,条田用小径和草垄隔开。一个农户的条田可能分散在各处,被夹在他人的条田中间,这对他的耕作很不利。“圈地”就是铲平条田边界,把分散的条田合并在一起,用树篱圈围起来。另外,圈占公用的草地、荒地,不许他人的牲畜进入,也算圈地。
被圈的地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作为牧地以养羊,一是作为耕地发展新式农场。前者最普遍,也是圈地的最大动力。
英国早在13世纪已经出现圈地现象,但并不严重。圈地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前期。如果按历时152年平均来算的话,每年被圈的地为3393英亩、被逐农民为329人。如果这一个多世纪的英国人口平均每年以300万来算的话,农业人口在当时占绝大部分,被逐农民约为万分之一,占农业人口的比重可说微不足道。因此,圈地规模很小,圈地后果的严重性实际是被夸大了。
失去土地的农民是不是都成了产业工人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些学者认为,该时期的圈地运动导致农民被赶出村庄的可能性并不大。原因在于,失地的农民本来不多,而当时英国人口处在历史低点,农村劳动力短缺而土地并不缺乏,所以部分失地农民可能很快在其他未圈地地区找到耕地。
再者,英国政府对待圈地又持什么态度呢?事实上,在这一历史阶段,英国政府并不支持圈地,反而是屡屡通过法令禁止圈地。1489年,英国政府已开始立法反对圈地,其后又多次颁布反圈地的法令,试图以各种方式阻挠圈地。由于圈地产生了游民,使社会显得不稳定,另外国王们也担心兵源枯竭、租税减少,所以当时英国政府对圈地持反对而不是支持态度。
此外,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上述时期圈地中的暴力程度到底如何呢?事实上,圈地中存在暴力情况,但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耸人听闻。许多历史学家,如英国学者帕利泽、屈维廉等人都曾指出15世纪到17世纪的英国早期圈地多数是以协商的方式进行的,是通过农民自己的积极合作而实现的,协议圈地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
因此,可以比较肯定地说,《乌托邦》中所谓的“羊吃人”之说仅仅是文学的修辞,而不能作为信史来看待。《牛津英国通史》的编撰者提到圈地运动时说:“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在都铎时期活跃的土地市场,培养了一批榨取穷人血汗的贪婪的新资产阶级的看法是言过其实的。”
我们接受了许多观念,但这些观念可能与真实的历史不符。圈地运动的真实历史告诉我们:“原始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或正常现象的观念是应该纠正的。实际上,“原始积累”是一个观念的产物,英国历史上并不存在那么血腥、罪恶的“原始积累”。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原始积累”现象,那只能说明出现了偏差,社会转型埋有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