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明成祖发动的查禁诽谤运动

作者:梅桑榆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引起强烈共鸣。然而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让人对这一设想不无担心。河南灵宝的王帅,只因为在网上反映当地政府违法征地的事情,就被当地警方以“诽谤政府罪”为由,进行跨省追捕;内蒙古男子吴保全两度被鄂尔多斯市警方跨省抓捕,并以“诽谤他人及政府”的罪名被判刑一年;湖北十堰青年陈永刚因为上网发帖质疑县领导搞形象工程,以涉嫌“诽谤”遭跨地拘捕。前不久,河北沧州更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创设了“敲诈政府罪”,大概用不了多久,“伤害政府罪”、“抢劫政府罪”、“绑架政府罪”都将铺天盖地向公民权利砸来。这些案件,都成为温总理所言的反面注脚。人民行使批评权、监督权,却落进“诽谤”之网,一些批评者甚至遭到跨省追捕,身陷牢狱。“诽谤”,日益成为一些官员压制批评监督的一种手段。
 
 
明成祖朱棣将他的侄子朱允炆赶下龙椅,自己当上了皇帝,他深知帝位是篡夺来的,因此上台伊始,便秉承老爹朱元璋的遗风,挥舞屠刀,猛砍猛杀,欲以刀斧来堵住臣民的嘴。但经过一场疯狂的砍杀之后,他仍疑神疑鬼,觉得臣民一定在背后议论、“诽谤”他。于是他在清“奸党”、设文禁之后,又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查禁“诽谤”运动。他把老爹于晚年废置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重新组织扩编,任命著名酷吏纪纲为指挥使,派出大批爪牙,到处查办“诽谤”案。他将首都迁到北京之后,又增设新的特务机构“东厂”,与锦衣卫里外配合,监视探听臣民的一言一行,这两大特务机构,被人简称作“厂卫”。
 
在朱棣的鼓励与奖赏之下,一时告讦成风,一些心地险恶之徒纷纷向朝廷检举周围人的“诽谤”言论,以邀功请赏,直闹得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山阳人丁珏接连检举当地数十人有“诽谤”言论,被提拔为刑科给事中(刑部的监察机关头目)。一个典仗官率兵丁到安庆采办木料,放纵兵丁抢掠小民的财物,该家伙事后害怕抢掠的户主上访告状,竟诬告这些户主“诽谤”朝政,将他们押送刑部监狱。在查禁“诽谤”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朝中大臣小心翼翼,上朝时甘当没嘴葫芦,上疏时字斟句酌,生怕因一句话说错,被扣上“诽谤”的巨帽。
 
朱棣未当皇帝时,被老爹封为燕王,就藩于北平(朱棣称帝后改为北京),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夺得帝位的第四年,便下令营建北京宫殿,准备迁都于此。本来,对可说可不说的事,诸大臣都免去不说,但迁都一事违背了太祖定下的制度,事关重大,难以容忍。于是,永乐十五年(1417年),几个大臣冒着被扣上“诽谤”巨帽的危险,上书反对迁都,结果这些人全被罢官,谪为太和山佃户,下放劳动去了。
 
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下诏宣布北京为都城。不料,才过三个多月,北京新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发生了火灾。皇帝老爷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天降灾祸,朱棣以为这是上天对他迁都之举的谴责,惶恐间采取了一些补过的措施,如下诏罢去不便民和不重要的事务,免去受灾地方的一年的田粮等,同时做出虚心纳谏的姿态,下诏求直言。百官信以为真,纷纷应诏上书,其中许多人对时政提出批评,并且把火灾与迁都挂钩,都认为是迁都惹的祸。这一下诸大臣又揭到了皇帝老爷的疼疮,朱棣一怒之下,将这些大臣定为“谤讪”罪,狠狠惩治了这些人。其中上书言辞激烈的大臣被砍掉了脑袋,口气温和一些的被逮捕下狱,另有一批大臣被贬官,后来朱棣觉得贬官便宜了他们,又下令让这些倒霉蛋到交趾(今越南北部)屯田,让他们好好劳动改造。
 
朱棣发动的查禁“诽谤”运动,自他上台开始,直到下台方告结束,贯彻永乐一朝始终。其中永乐四年和十七年,朱棣为了掀起运动的高潮,曾颁诏重申加强“诽谤”之禁。直到他翘了辫子,他的长子朱高炽接班当皇帝之后,这场长达20余载、史无前例的伟大运动才宣告结束。
 
“诽谤”罪这顶巨帽,既然可以随意乱扣,并且以此罪名杀人如此简便,清王朝的皇帝老爷当然也要将其视为一大法宝,经常使用之。自夏朝的桀王首创此罪,至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被革命军赶下龙椅,在其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内,不计其数的人因被扣上“诽谤”的罪名而脑瓜落地。
 
【文章来源:《百家讲坛》(蓝版)2010年第二期
 
 
以上文字节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