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2009年3期】郑板桥的风花雪月

作者:岑燮钧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3日

23岁那年,郑板桥与同邑的徐氏结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前一年,他才开始学画,不像多年之后,只要随手几笔兰竹,就可以换得银两。
 
郑板桥写《贫士》的时候,大概是有感而发的。那时,他自己想来就是这样的贫士吧。那诗里道,有一个贫士,生活窘迫,寒夜徘徊。忽然想到有一个好朋友,自料前去求助应不至于回绝。可是,“出门气颇壮,半道神已微”。果然,话还没出口,人家冷冷的脸色已把一切都说了。于是,“归来对妻子,局促无仪威”。好在,妻子不但没有唠叨,还好言安慰,并且典当了玉簪和衣服,以解燃眉之急。当此时,贫士很是感激。他想,我不知何时才得富贵,到时大概妻子也老了,但就是老了,我也不能喜新厌旧,抛弃糟糠之妻啊。
 
可是,郑板桥的妻子却真的等不及了,或者说她原本就没有等,只是太薄命,在郑板桥39岁那年,一病而殁。而就在第二年,郑板桥中了举人。虽说,这也没有什么大改善,但功名在身,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郑板桥没有忘记妻子在他人生最困难时,与他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所以,后来也曾在许多诗中都流露出对妻子的怀念,毕竟,郑板桥是有情之人。
 
可是,有情之人,多少有些泛爱。当然,一介寒士,也只能“发乎情止乎礼”,而有时,大概也仅仅是一种念想吧。想当年,与表妹王一姐也曾青梅竹马。那时,王一姐像个假小子,她的父母把她当男孩养。可是,两人虽小,却已通情。放学归来,郑板桥就常到王一姐处,试探她对自己的意思;而王一姐呢,也曾向郑板桥索要眉笔。可是,20年过去,这一切都变了。遥想那时,他只要有一点不如她意,她就脸涨得通红,装作一副可爱的生气样子。可是,如今相会,又到哪里再去寻找她的娇痴呢?—“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行迹!”
 
是啊,人生怎禁得起时光的辗转、命运的周旋呢?当年的纯真,如今安在哉?本来嘛,他们是“中表姻亲”,从小就一起长大,还一起写诗作文。那时她的闺房,不需要燕子为他引路,穿过一重重的门,他也熟得很。可是,“朦胧劫数”,他们就稀里糊涂地分了手,却又“藕丝不断莲心苦”,为此而相思不已。“分明一见怕销魂,却愁不到销魂处”,只怕日后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了!
 
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就像人死不能复生一样。
 
是啊,当时年少春衫薄,而今聊发少年狂。郑板桥在扬州时,曾与一个朋友喝了很多酒,“携手玉勾斜畔去,西风同哭窈娘坟”。你想,两个儒门弟子,不去尊经崇圣,却携手去哭祭唐朝的一个不从权贵投井而死的青楼女子,其亦可哀也欤?
 
但是,也正是在玉勾斜,郑板桥邂逅了一段浪漫的爱情。那是农历二月,正是春渐暖花渐开的好时节,郑板桥想去玉勾斜看当年隋炀帝葬宫人的遗迹。走了有十里的路,树木茂盛,居民渐少,远远地望去,在围墙竹树间有一株文杏,很是美丽,就叩门而入,在花下徘徊。这时,有一个老妇人走出来,捧着一杯茶,请他到茅亭小坐。谁知,茅亭壁间所贴的竟是他的词。郑板桥问老妇人:“认得这个人么?”老妇人答道:“听过他的名字,可是不认识这个人。”郑板桥微微一笑,说道:“这个郑板桥啊,就是我!”老妇人一时不知所措,真是喜出望外,哪有这么巧的,竟与写词人碰了个正着!她连忙跑出去叫起来:“女儿快来,女儿快来,郑板桥先生就在这儿!”这个时候已日上三竿,郑板桥肚子也饿了。老妇人拿出了点心,郑板桥很是高兴,边吃边闲聊。等吃好后,那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来了。见了郑板桥,拜了两拜,半是羞怯半是喜道:“久闻大名,很喜欢读先生的词,听说有十首《道情》,能为我写下来吗?”郑板桥爽快地答应了。那女子就拿出花笺、湖笔和砚墨,纤纤素手,为郑板桥磨墨,红袖添香,情意婉转。郑板桥写毕,意犹未尽,题了一首《西江月》送给她。那词道——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帷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清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母女俩看了这一首词,都笑着明白了词中之意。郑板桥问她姓氏,原来姓饶;又问她年纪,女儿家正好17岁。她们五姐妹,她最小,四个姐姐都出阁了。老妇人道:“听说先生早已失偶,何不纳小女为妾,况且人也长得不算难看,又很爱慕先生。”郑板桥道:“我不过是一介寒士,哪能得此佳人啊?”老妇人道:“我也不要多少礼金,老来有个依靠就可以了。”郑板桥就答应了,又想了想说:“今年乙卯,来年丙辰,正是大比之年。后年是丁巳,如果考中进士,后年才能回来,能等我吗?”母女俩都说“能”,于是郑板桥就以所作赠词为聘礼,订下百年之好。
 
这一年,郑板桥43岁。
 
第二年,郑板桥果然高中,留在京师。当时,他喜不自胜,作诗曰:
 
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
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可是,就像许多旧式故事一样,饶氏一家却越发贫困了。母女俩典卖了花钿服饰,就连宅边五亩地的小园子也卖人了。那株文杏依旧,不知是否还姓饶呢?此心依旧,不知他是否还记得当时鸳盟?难道文杏树下的一切,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佳话吗?而此时一个有钱的商人,又正好看中了饶五姑娘,想出七百金买她为妾。老妇人几乎动心了,可是饶五姑娘不肯,她正色道:“我已与板桥先生订下盟约,怎么可以背弃他呢?七百金也有用完之时。不过一年,他一定会回来,我要等他回来娶我。”此一番言语,不让人不动怜爱之心。
 
也真是一段传奇,且说有一个江西人程雨宸,经过真州(今江苏仪征)江边的茶馆,看到一副对联—“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很是欣赏,无论文词也罢,书法也罢,都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一看落款,“板桥郑燮题”,很是惊异,问是何人。茶馆老板说:“等到了扬州,一问便知。”程雨宸到了扬州,果然打听到了郑板桥,只是郑板桥在京城,无缘得见。不过,也不是一无所获,程雨宸意外地打听到了郑板桥与饶氏的故事,很是为饶氏之举所感动,就有了成人之美之意。他素来豪爽,又慕郑板桥之才,于是拿出五百金给饶氏,先为郑板桥下了聘金。第二年,等郑板桥回来,又拿出五百金为郑板桥纳妇之费。郑板桥很是感激,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兄长。多年之后,当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时,郑板桥悲悼不已:“传来似有非常信,几夜酸辛屡梦公。”郑板桥无法忘记他当年的雪中送炭,这比锦上添花不知要难得多少倍啊!
 
郑板桥是性情中人,并不道貌岸然。他自称“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对歌童,对美女,也心旌摇动—只是自己老丑罢了。所以,并不迷恋而深陷其中。但是,对于饶氏,他还是别有一番深情的。娶饶氏十年后,他出任乡试考官,大概是看到这么多少年才俊,于是有感而发,记下了当年的这一韵事。
 
“是真名士自风流”,郑板桥可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2009年第三期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