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乖乖哲学:汉朝乖子大丞相公孙弘的官场秘术

作者:杨轶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6日
 
公孙弘这人要放在今天,绝对是广大中老年干部的偶像:他完全打破了领导干部年轻化的一切规定,属于超级大器晚成的人——70岁时才被征召为博士,步入仕途,但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丞相,并且是汉武帝时期少数几个能把宰相的位子坐稳并得以善终的人。
 
如此看来,公孙弘应该是个老当益壮的典型人物。然而,遍览史书,我们却发现他在政治上实在乏善可陈,不仅缺乏远见卓识,更嫉贤妒能,主父偃就是在他的建议下被满门族诛的;更缺乏担当,淮南王刘安作乱时,他怕担不起责任,赶紧打报告辞职。既然如此,他怎能在精明、挑剔的汉武帝手下坐稳相位并得以善终呢?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且看这样一件小事。
 
一次,汲黯向武帝举报说:“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汉武帝于是转问公孙弘,公孙弘听后马上谢罪说:“的确,我身为御史大夫,盖布被,吃糙米,就是想沽名钓誉。汲黯说得对,陛下有汲黯这样的忠臣,才能听到这些话!”公孙弘的回答让人不解,他并不是“自虐狂”,为何要这么说,目的又是什么呢?
 
试想,如果公孙弘听到问话后,力陈自己是冤枉的,汲黯毁人清誉又能怎样?除非他有确凿证据,否则早已对大臣间诘难争辩“审美疲劳”的武帝很可能将他们各打50大板了事。即使他辩驳成功,不仅不能为自己加分,还有可能使汉武帝大生猜疑之心,觉得他过于矫饰,有不可告人的心思。
 
所以面对汲黯的诘难,公孙弘的话乍听上去是在自责认错,实质上却是以退为进,要达到两个目的:首先,展现一种高姿态,刁难也好,诘问也罢,我宰相肚里能撑船,承认错误,纳谏如流,顺势秀出自己宽厚坦荡的形象。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公孙弘要通过这番话向武帝表达这样一种讯息:没错,我在私底下确实有点小心思和小动作,但一切都在您的掌控之中,既然如此,皇上对我就没啥好顾忌的,大可以放心任用嘛!
 
果然,汉武帝益发觉得公孙弘为人宽厚,可以信任,很快就把他从御史大夫提为丞相。
 
子曰:“老而不死谓之贼。”公孙弘就是这样一位老贼。岁月的磨砺使他深刻认识到:在汉武帝这样的雄主手下干事,忠诚比才干更重要。朱买臣、主父偃都才干杰出,可都没得到善终。然而,要想做到“忠诚”,臣下不仅言行上要恭敬,更是要由内向外,从肉体到精神都无条件地向帝王敞开并服从于帝王,总之,核心要把握一个字——乖乖“乖”,这样皇帝才能对你放心。公孙弘清楚其间三昧,所以在诘问面前,以退为进,用隐忍和示弱,顺势秀出了自己的“乖”,展现了自己的宽厚和忠诚,最终赢得武帝的信任。
 
无疑,公孙弘是成功的,所以后世官场的许多人将他的“乖乖哲学”奉为不二的“官场秘术”,因此产生了一批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浑浑噩噩、怠于政事的昏官庸官,他们想的是明哲保身升官晋位,如何谈得上为社会兴利除弊做贡献?所以,公孙弘们可以休矣!
 
 
【文章来源:《百家讲坛》(红版)2010年第十期】
 
 
 本文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