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管叔蔡叔有没有叛逆之举?

作者:陶士云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3日
周公
 
管叔即姬鲜,蔡叔即姬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三子和第五子。在文王众多的儿子当中,姬鲜论才能不如老二武王姬发,论贤德不如老四周公姬旦。武王姬发病逝,周公姬旦认为13岁的侄儿姬诵年幼,不足以堪当大任,当仁不让地开始“摄政”。
 
公元前1041年,老三姬鲜认为四弟周公姬旦“将不利于孺子”,也就是说将要谋权篡位,于是联合五弟姬度、八弟姬处、纣王之子武庚及部分对周朝不满的东夷部落,率先发难,兴兵声讨姬旦,史称“管蔡之乱”或“三监之乱”(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商朝旧地一分三,让自己的三个弟弟姬鲜、姬度、姬处各据一部监视武庚,称为“三监”)。第二年,周公姬旦举兵东征,平定叛乱。仅一年,姬鲜被杀,姬度死于流放途中,姬处被废为庶人。
 
盖棺论定,凡涉及这段历史的无不认为姬鲜、姬度叛逆无道。那么他们为何要同室操戈呢?嵇康认为,姬鲜、姬度都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之人,这样做只是出于对传统君臣之义过于愚忠而对老四姬旦“权变”的政治无法理解。那么姬旦是如何“权变”的呢?
 
武王姬发病逝之时,天下初定,局势非常不稳。年仅13岁的成王姬诵没有治国能力,老四周公姬旦冠冕堂皇地摄政,理由也很充分:“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史记·鲁周公世家》)也就是说,天下叛周,自己将对不起先王。虽然他是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之弟、成王姬诵之叔,可他还有一帮兄弟。武王胞兄弟尚有八人,姬鲜居长,顾命重臣有军师太公姜尚(也称吕尚),太保召公姬奭。若以家事而论,老四姬旦应当与兄姬鲜和众位弟弟协商;若以国事而论,应当征求元老旧勋的建议。
 
谁知,姬旦摄政竟专擅孤行,“摄政”伊始,就以“王”的口气教训成王及群臣,并且还“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履天子之籍”(《荀子·儒效》)。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得也非常清楚:“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背依以朝诸侯。”也就是说,周公“摄政”,像天子一样,面南朝见诸侯。此举,必然会招来异议。不仅兄弟们开始纷纷怀疑周公姬旦,就连太公吕尚、召公姬奭也看不过去了,成王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史记·鲁周公世家》和《尚书·金》中都有成王对周公姬旦态度的记载,后者这样记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姬旦在《鸱鸮》中以象征的手法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凄惨状况。成王收到诗后,虽然不高兴,但也不敢责备周公。最后的局面是:“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谓的“召公主之”,不过是成王就范的遮羞布而已这当然是在管叔、蔡叔事败之后。
 
成败论是非,自古皆然。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兵败获罪也是理所应当了,更何况他们矛头所指的是后世儒家公认的圣人周公姬旦。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郭子章说,假使管叔鲜、蔡叔度辅佐武庚灭周,后代写史的人,怎么就不可能把有贤能的武庚称颂为少康再世?怎么就不会认为管叔姬鲜、蔡叔姬度是忠臣孝子?况且,周公姬旦尽管是圣人,也有许多事情做得不道德,历史只不过是为尊者讳罢了。不然,为何管叔、蔡叔振臂一呼就应者云集,将矛头指向周公姬旦了呢
 
 
 
【文章来源:《百家讲坛》(红版)2010年第二期】
 
以上文字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