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2009年10期】帝王的“私房钱”

作者:王兆贵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0日

 

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为一国之君的财富,难道说还有公库与私库之别吗?据历史记载看,不能说所有的朝代尽皆如此,但有些朝代确实如此。
 
魏文侯的私人库房失火了。为表哀伤,他白衣素装,五天不上正殿。臣子们纷纷前来慰问,唯独不见公子成父的人影。恢复临朝时,成父却进殿向文侯道喜:听说您的库房烧掉了,真是件大好事啊!文侯忿然作色说:那库房是我藏宝的地方,今被火焚,你不来宽慰我也罢了,还来祝贺,你是什么意思啊?成父答道:我听说天子把国家视为收藏财富的仓库,诸侯把领地看成收藏财富的仓库。若藏得不是地方,即便不遭天灾也会招致人祸。眼下并没有发生人祸,不过是烧了一把火而已,难道不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吗?文侯叹了口气说:是好事!
 
公子成父这家伙,也真够刁钻的,竟然拿国君的灾祸寻开心。这种捉弄人的把戏,聪明固然聪明,吉凶却也难测。如果换了时空或对象,恐怕就不好玩了。万一碰上计较君臣纲常又不喜幽默的主儿,后边的话来不及说完就被拿下,就很难说了。
 
不过,从这段记述中,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到两个历史概念。一是所谓“藏富于民”,这曾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处理国家与人民财产关系的基本原则,至于各朝各代究竟贯彻得好不好,那是另一回事,这里姑且不论。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供帝王享用的私人宝库,后来被称作“内帑”、“内库”。通俗地说,就是帝王储藏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资财的仓库,类似今人所谓的“小金库”或“私房钱”。
 
国库与皇室钱财分而治之,在秦代就有先例。掌管仓廪钱谷即国家财政的,称作大司农;掌管皇室收支即内廷财政的,称作少府。不过那时虽有名目,但公私分理的组织体制却并未形成。到了承袭秦制的汉代,国库与内廷的财务管理机构,基本上各自独立开来,权限的界定也比较严格。
 
到了唐代,秦汉以来皇室财务和国家财务的分离已成定制,并对这两部分财政的比重关系作了调整,皇室也不再像秦汉那样有完全独立的收入,而是主要由国库按一定数量定时拨付,使国家能对整个赋税收入进行统一的预算编制和出纳管理。这种规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有了这样的区分,至少可以限制皇室对天下财富的私人占有和支配权,使之控制在相对有度的开销内,不是皇帝想怎么用就可以怎么用的。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因为有张居正把关,甚至连私库的银子都很难动用。有轶事说,有一天,那个穿补丁裤子的道光皇帝,因内务府不肯通融,连一碗片汤都没吃成。另外,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穷奢极欲。相比较而言,汉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宋孝宗、明思宗(崇祯)、清宣宗(道光)等,就被后世称为节俭的皇帝。汉文帝刘恒一生注重简朴,躬修节俭。他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平时穿戴都是粗糙黑丝做的衣服。
 
历史教科书的好处是,断代分明,脉络清晰,为我们提供了简洁而又统一的历史范本,但有许多历史细节被忽略了。此外,标准的历史解释和既定的历史结论,给了我们现成的答案和脸谱化了的人物面貌,同时也遮蔽了我们的眼界,束缚了我们的思考。当然,以是否节俭来看待帝王功业的念头也是不可取的,那个发布过节俭宣言《御制声色货利谕》的道光皇帝,最后也没有得到世人多少好评。本文选取这样的视角,不过是管窥蠡测,难尽其荦荦大端,仅仅是想说明,我们在读史过程中,应尽可能少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2009年10期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