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2009年12期】翁同龢有没有为变法而挽留康有为

作者:余 音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0日

在康有为的发迹史上,翁同龢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康有为对翁同龢的知遇之恩不仅感激涕零,而且高度评价。其中,1897年11月14日胶州湾事件发生后,翁同龢礼贤下士,于寒冬的某个凌晨,屈尊到“圣人居”—南海会馆,登门挽留他在京城发动变法的精彩故事,至今还在为世人津津乐道。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怀翁常熟去国》(陈永正编注:《康有为诗文选》)一诗的附注中,康有为写道:“胶变(即胶州湾事件)上书不达,思万木草堂学者,于(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即1897年12月12日)束装将归。先是常熟已力荐于上,至是闻吾决行,凌晨来南海馆,吾卧未起,排闼入汗漫舫,留行,遂不获归。及常熟见斥,吾又决行,公谓上意拳拳,万不可行。”读到这些,很容易让人产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那样的联想。
 
一个“六品绿豆官”(康有为是未到任的工部预衡司主事,比七品芝麻官稍大一点),因报国无门,心灰意懒,即将踏上返乡旅程;在“官吏多如蚂”的晚清政坛,一个当朝帝师、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一品大员,却于凌晨顶着严寒,亲自登门热情挽留,听起来真是一段难得的千古佳话。
 
可是,这一“美景”却被康有为自己给打破了。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康有为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是时将冰河,于十八日(即1897年12月11日)决归,行李已上车矣,常熟来留行。”
 
这里,就产生了两个大矛盾:翁同龢登门挽留康有为,到底是在哪一天?一个是“行李已上车”,“早携书剑将行马”,另一个却是“卧未起”,如果确有其事,那么,那一天凌晨,翁同龢登门时,康有为到底起没起床?
 
十八日《翁同龢日记》记道:“早入,外折一,见起三刻……论胶事,上述慈谕看照会稿甚屈,以责诸臣不能整饬,坐致此侮。……散时尚早,小憩出城,赴总署发罗使电。”(陈义杰整理:《翁同日记》)早朝散后,翁同龢就“小憩出城”了。按理说,当时,翁同龢还认为康有为“大才,胜臣百倍”,登门又是在寒冷的凌晨这个特殊时刻,挽留康有为又是意在留他“领导”变法,如果翁同龢真的是放下官架子,登门去挽留康有为,在《翁同龢日记》中应该有所记录才是。十九日,也未见只言片语。同样,在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等著述中,也没有相关记载。
 
“常熟冒寒留南海”仅见康有为一家之言,而且,他的一家之言还有两个版本,存在着时间、细节两大硬伤。因此,这件事为康有为信笔编造是最好的解释。
 
那么,康有为何必要编造这个“传奇”呢?想来也很简单,他的《康南海自编年谱》在他生前没有发表,但他的弟子徐勤、麦仲华等人都看到过,“常熟冒寒留南海”等故事很早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正如姜鸣所说的那样,康有为是想借助翁同龢的名望,拉大旗谋虎皮,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改变人微言轻的尴尬局面。反正翁同龢已经罢官回到老家常熟,被逐出权力中心,在资讯、交通、电信等都不发达的时期,康有为怎么说,会有人去对证吗?能对证出结果吗?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2009年第12期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