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如何解读严嵩:历史须倾听多种意见 >> 阅读

如何解读严嵩:历史须倾听多种意见

作者:李恩柱 来源:香港《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 点击数: ( 字体: )
 
核心提示: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他是哪个朝代的人,总呈现多个侧面,让人把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天不仅不会塌陷,相反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至少胜于肤浅的反思。
 
 
严嵩(来源:资料图)
 
 
人的理智有时会被情绪遮蔽,尤其当“不满”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比如吧,早先听人称赞汉朝的公孙弘生活简朴,很感动。一个人做了御史大夫(估计相当于部级官阶)还夜盖布被,食不重肉,绝非一般做个小吏便锦衣玉食的人可比。等看了《史记》,知道当时的主爵都尉汲黯指出:公孙弘是大官,俸禄很多,盖布被,“此诈也”,过去的感动就减色许多。汲黯的看法是不是有道理姑且不说,但由此怀疑公孙弘,似乎证据不足。事后想想,这可能就是圣人说的“迁怒”。
 
平心而论,身处如此高位而看重简朴,是很不错的事,比鱼肉百姓、花天酒地的官僚不知要强多少倍。退一步讲,即使公孙弘简朴是诈行,所倡导的俭朴生活本身也没什么错误。这就如对待童贯的那句话。方腊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宋徽宗下令继续搞花石纲,童贯说:“东南人家,饭锅子未稳,复作此邪?”童贯虽恶,那句话却有人味。
 
表里一致是伦理道德的要求,同时也是每一个人追求的境界。不过,事物总是有多个侧面,对一件事物只准有一种评价,只准发一种声音,其余的侧面就会隐而不彰,到头来人们还是不知道事物的轮廓。历史上所谓的秘史,所谓的悬案,开始未必“秘”未必“悬”,后来才成为“探秘”对象的。可以说,“秘”和“悬”是人为造成的,是漠视多个侧面的产物。到了不同的时代,禁闭的后遗症便日见显露,其中之一就是秉承一种观念否定另外的材料、观念。
 
在下曾于坊间觅得“评法批儒”年代出版的几册图书,那时的秦始皇不仅是个战斗色彩极强的法家,而且比现代人还先进,据说当时有一个奇怪的论断:“凡是儒家都是卖国主义,凡是法家都是爱国主义。”此论是耶非耶,今日不必赘言。只是觉得,重视每种事物,重视事物的每个侧面,看似简单,其实不易。政治经济文化都会适时伸出长长的脖颈,瞪圆眼睛看着你的嘴一张一合。如果哪个方面高兴了,也许会绽出笑脸;发怒了的话就别提了。文革时这样的事不少。
 
产生否定公孙弘的感情后我问自己:他究竟错在什么地方,是欺世的诈行还是已经有了道具性质的倡俭行为本身?答案自然是前者。但他提倡节俭是很好的事,不仅那时,就是现在这一举动对社会也是有利无害的。倡导朴素是善举,这是个客观事实,这一事实的性质不会因为公孙弘的不纯行为而改变,布被始终是布被,不会变成别的东西。
 
也可以说,不论公孙弘的行为怎样不纯净,节俭本身的价值是不容否定的,对社会是有利的。世界博大,非独指面积之大,也指人口之众,人心之复杂。人心之深广之复杂岂可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白?岂可掩住多个侧面?人世间的事情这样复杂,要求所有的人发一种声音,就显得不现实。公孙弘可以盖布被,汲黯也可以加以怀疑,这才是求实求真。
 
明代京师民谣中有几则是关于严嵩的,其中一则曰:“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注释云,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江西分宜人。进士出身,官至大学士、太子太师。他于明世宗嘉靖年间掌理朝政二十余年,以子世蕃及赵文华等为爪牙,招权纳贿,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侵吞军饷。凡内外官员与他意见不合的均遭杀害贬逐,气焰熏天,炙手可热。他以善于揣摹奉迎世宗而获得信任。如此评价严嵩,可以称为标准答案。《明史》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世上很少有人凭吊大浪淘沙中出局的人;很少有人会对一个贪官说句公允的话。《严嵩评传》曰,终嘉靖一朝,能够长期获得世宗信任、重用的大臣并不多见,相比起来,当推严嵩为最。不过《评传》认为“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其实不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而且也不符合实际。
 
《严嵩评传》客观指出,自“大礼议”事件以后,朝中重臣无一不是“一意媚上”的。时人利瓦伊祯曾说:“揽朝纲如帝者几何哉……大封拜,大诛赏皆出独断,至不可测度,辅臣欲有所与,亦从臾之,或揣摩裨阖之耳,而能代有工哉?”严嵩始终处于皇帝的监视之下,不管他怎样不可一世,也是明世宗专制统治下的一只玩偶,他个人的命运决定于世宗,飞扬跋扈和凄凉晚境都是如此。我们历史上的历代官僚,不论清浊,都是由君主培养出来、纵容出来的。因此,严嵩能久居内阁二十余年,是与皇权分不开的,当然也与他自身的素质和妥善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不无关系。
 
公孙弘是汉朝人,严嵩是明朝人,他们都曾在所处的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人也留下不易磨去的印象。但同时,他们也都受到指责甚至弹劾,也就是他们一方面享受着荣华富贵,一方面受到同僚的怀疑。比如严嵩,失宠之前弹劾他的大臣就举出过八大罪状、十大罪状。可惜,在明世宗那里,严嵩好得无出其右,不许人说一句对严某人不利的话。因此,这位皇帝不是认为弹劾者狂率,而把人家贬谪,就是大怒,把弹劾者打入大牢。其实,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他是哪个朝代的人,总呈现多个侧面,让人把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天不仅不会塌陷,相反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至少胜于肤浅的反思。
 
知无不言和事后反思是不同东西。说它们不同,一是不要希求“言必正确”,那会使言者欲言又止,最终得不到“言”;二是不能怕麻烦。凡是议论纷纷,总与湖水般的平静无缘,必然增加工作量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一点从古代的子产到现代,概莫能外。反思则是事件发生后的思考、琢磨。实际上,知无不言的环境虽然不一定能全部把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消灭在萌芽中,最少对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是极其有益的。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