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经典阅读>>正文内容
“历史是什么样,我就怎么样写”——杨显惠·甘南·非虚构的意义. >> 阅读

“历史是什么样,我就怎么样写”——杨显惠·甘南·非虚构的意义.

作者:夏 榆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30日 点击数: ( 字体: )

 
 
《甘南纪事》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扎尕那村(上图)。杨显惠正在进行《甘南纪事》后续部分的写作,
他的理想是真实地写出甘南藏民的生活史。 (杨显惠/图)
 
杨显惠五年甘南行程积攒了近10万字的采访笔记,2011年出版的非虚构文学《甘南纪事》用去五分之二,后续部分写作计划2012年冬天完成,这也将是他的封笔之作。
 
作家杨显惠为《甘南纪事》,断断续续去了甘南藏地五年,从2007年到2011年,每年都去甘南藏地两三次,每次少则一星期,多则半月二十天。
 
五年里,杨显惠以兰州为根据地,多次进入甘南草原,进出藏民的牛毛毡房和榻板房做采访。甘南藏族自治州辖七个县,他跑了六个县,去过的村庄有二十个。五年的甘南行程为他积攒了近10万字的采访笔记,2011年出版的非虚构文学《甘南纪事》只用去了五分之二。他把这当作自己写作生涯的最后一次旅行——66岁的杨显惠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他的理想是真实地写出甘南藏民自1950年至今的生活史。
 
现在杨显惠在进行他的《甘南纪事》后续部分的写作,计划2012年冬天完成。“后续部分是关于藏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描述。藏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价值观也抵挡不住现代工业化大潮的影响”,杨显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他们的宗教生活,对佛教的信仰、对长者的尊重……这些是不变的。”
 
“我编不了故事”
 
《甘南纪事》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扎尕那行政村。扎尕那是藏语音译,石头匣子的意思。这是迭山西端的一道山沟,海拔最低处2900米,顺沟往上走二十公里,就上了山顶,翻过山就是卓尼县县境。四个村庄一溜儿排开坐落在山坡上,背靠白色石灰岩的大山,对面的南山上长满苍绿的松树。有三股山水从村后的三条沟流出来,推动着水磨旋转。山坡上风马旗飘飘。
 
扎尕那是甘南州风景最美的地方,也是藏民生活得很艰辛的地方。他们的牧场就在村背后的石头山山顶,在海拔3500米到4500米的区域往东延伸约150公里,最远到达腊子口,一直把迭山走完。有的牧民到牧场去,要翻很多山,走两三天。有些孩子就出生在迭山深处的牧场,直到要上学的时候,父母才把他们送到扎尕那来。
 
扎尕那村播种、收割的时候,牧场要抽人回来干活。牧场要搬家(转场)时,家里要抽人到牧场去帮忙。家人把磨好炒熟的青稞面送到牧场去,牧场要把牛羊肉和酥油驮回家来。每个家庭的人一年四季要在迭山的山梁和峡谷里来来去去。
 
杨显惠曾经和两位牧民骑马从腊子口穿越迭山,因为下雨和途中休息,十天才走到扎尕那。几条山谷里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疙瘩,第十天从沟里走出来的时候,三匹马里有一匹走瘸了一条腿。
 
“到扎尕那,骑马穿越迭山经常累得腿软,下马时一只脚踩到地上,另一只脚还在马镫上取不下来,总是摔倒。每次都要做伴的藏民抱下马来。”杨显惠说。
 
上初中的时候,杨显惠在街头经常看到从甘南到兰州去的藏民,大部分是穿着皮袄的妇女。她们背着孩子、炒面口袋和酥油,去探视亲人。她们不会说汉话,拿着写有亲人地址的信,在街头拦住人问路。
 
1980年代,杨显惠看过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何多苓的藏地油画,有了去看看藏地风情的冲动。也是那段时间,藏族作家扎西达娃来到杨显惠家,他们促膝长谈三天。
 
作家扎西达娃曾约杨显惠以援藏干部的方式去西藏,他可以帮助调动——他父亲当时是拉萨市长。但因为孩子还小,杨显惠不忍心把妻儿抛下。
 
2001年,杨显惠应《兰州晚报》的朋友邀请去甘南讲课,他在街边书摊买到一本《甘南州志》,这成了他了解这个地区的指南。
 
从兰州到甘南藏地的路上,杨显惠奔波五年,他要真的熟悉藏民:“不了解没有办法写。”他花工夫最多的就是到牧民的牧场,看他们一天的生活,怎么挤牛奶,怎么打酥油,烧牛粪还是烧柴禾,到哪儿砍柴禾,用斧子还是砍刀,砍刀是什么样的,扎一个帐篷用多少根绳子拉起来,地下要钉多少根橛子,门帘什么样,怎么掀开,烟怎么冒出去……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