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稿>>正文内容
中国重返世界舞台60年 >> 阅读

中国重返世界舞台60年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世界变化的速度和深度,往往令人难以想象。即便是时代潮流的弄潮儿,也无法把握历史演变的方向。1949年,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时候,无论如何都预见不到今日中国之国际角色:它早已不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而是全球经济的中心之一;它不但没有埋葬“垂死的”资本主义,反而与之“风雨同舟”。
 
用历史的视角看今天,新中国成立后与外部世界的六十年交往,在根本上就是洗雪国家耻辱、恢复民族自信,从世界舞台的黑暗边缘走向舞台中央的历程。
 
从19世纪中叶直到20世纪前五十年,在这百年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列强手中任意摆布的玩偶和任其宰割的猎物。中国人开始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是在1949年国家权力重归一统之后。虽然在此后很长时间里积贫积弱、内乱不止,但国家意志的重归一体、民族意识的重新凝聚,使得中国在极不友善、乃至充满敌意的世界上,得以站稳脚跟,继而使所有新老强国再也不敢轻蔑待之。
 
遇强则强,大国地位奠定
 
在此过程中,中国以世界大国的气魄,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的战略较量,是它重返世界舞台的起点。
 
1950年开始的朝鲜半岛战争,是当代中国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独立而又独特的角色。中国在建国初年便敢于介入境外战争,特别是敢于与美国及其领导的多国部队对抗,这一事实本身就改写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它不只是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且还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重新对传统的势力范围进行力量辐射。
 
朝鲜半岛战争使中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所带来的回报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外交上,中国用能力、决心和意志,毫不示弱地向美国宣告了一个强劲对手的存在;在更广泛的层面,中国使全世界刮目相看,甚至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在军事战略上,美国对中国产生敬畏,发誓再也不与中国发生地面军事对抗。以此为标志,鸦片战争以来世界强国藐视中国自卫能力、无视中国民族意志的历史,终于走向结束。
 
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之战,是中国进一步改变国际环境和世界格局的里程碑。这原本只是小规模和短暂的军事冲突,但由于冲突双方是两个世界大国,因此产生的国际政治影响不可估量。
 
珍宝岛之战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再次证明了中国遇强不弱的民族特质。从此之后,苏联也对中国产生忌惮之心。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场小冲突改变了世界大格局。中国利用美苏之间的战略对峙,使自己摆脱了被两强夹击的艰难处境,进而与美苏两国形成战略鼎立之势,在大三角关系中游刃有余。
 
“不可战胜”信念的塑造
 
中国自古以来就视自己为爱好和平的民族,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它也深知,和平与战争有时候是矛盾的统一。在迫不得已和无可回避的形势下,中国不惧怕战争,甚至敢于发动战争。这与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敌委曲求全、一味退让和任人蹂躏的历史,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反差。
 
不仅如此,在当代世界,除了少数几个没有可比性的事例之外,中国是唯一一个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发生过直接军事冲突、并且只赢不输的国家。
 
回溯过去六十年,在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程中,每一场或大或小的陆地战争,其实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和印度在1962年发生边境战争,此后近五十年里,两国边境一直保持了相对和平的状态;1979年,中国和越南爆发边境战争,不仅迫使越南军队撤出柬埔寨,而且更打破了苏联试图从南部包抄中国的战略。
 
重现这段历史的目的,绝非是要歌颂和鼓吹战争,而在于说明中国新政权成立之后,其国际影响力何以由弱变强。
 
历史是由各种重要的事件拼凑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就是由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串成一体。它们不仅凝聚了全民意志,加固了人民之间的纽带,而且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民性格,甚至还树立了“中国不可战胜”的信念。外部世界若要深度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对世界事务的感受,就不能忽略这些历史事件。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263个字符
作者:杜 平 来源:《联合早报》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9日
上一篇:秦亡汉兴得失于财税[ 09-18 ]下一篇:历史热咋走出“琼瑶”时代[ 0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