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2009年8期】戴铎:野百合为何没有春天?

作者:王克强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31日

 

雍正三年(1725年)初春的一天,晨曦微露,川陕总督衙门笼罩在一片静谧中。突然,马蹄声急,一群全副武装的御前侍卫,策马疾驰而来。为首一人,着二品锦鸡补服,手托圣旨,眼露凶光,将总督衙门门前守卫吓得赶紧三步并作两步,到内院禀报。
 
川陕总督年羹尧,在睡眼惺忪之中闻得“圣旨到”,顿时吓得汗毛直竖。因为近来雍正皇帝的一系列举动,让他频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先是严词斥责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接着更换了他属下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后又将他的爱将—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年羹尧知道,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迟早会向自己落下来,可没想到的是,竟然落得这么快!
 
穿戴整齐赶出去,听到的却是:“戴铎接旨!”年羹尧惊魂甫定,即命人火速把军中参议戴铎唤来!
 
戴铎是谁?雍正为何特旨委派钦差到年羹尧军中来提拿他?这一切的一切,还得从多年前说起。
 
 
康熙后期,从小喜欢耍心眼的戴铎,就主动投靠到了皇四子胤禛麾下。
 
戴铎的如意算盘是:为皇四子谋划“争储”大计,继而成为四爷倚重的心腹。一旦大功告成,奴以主贵,飞黄腾达。
 
那么,戴铎的政治预判来自于怎样的现实呢?原来,自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再度被废后,康熙的众多皇子就开始围绕储君之位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争夺,这场争夺持续了十多年,大量朝臣士子、文人清客蜂拥参与,都企图在这场错综复杂的较量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康熙五十二年,戴铎迫不及待地给四爷献上了“争储”秘策。他在信中说,自古以来,平庸父子容易相处,英明父子频生龃龉;弟兄寥落就相安无事,兄弟众多则纷争四起。为什么呢?原来,如果父子都很英明,那么一旦儿子不能显露自己的才华,就会被父亲鄙弃。可过分露才又会引发父亲的猜忌。而弟兄太多,各有所长,又会引发继承权之争。因此,四爷一定要做到“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笑到最后。
 
毫无疑问,这封秘信分析得入情入理,很有践行的价值。可是戴铎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绞尽脑汁想出的计策,非但没有为自己带来恩宠和实利,反而为以后的暴尸荒野埋下了祸根。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戴铎空有恭身事王之心、政治投机之能,却无识人心机之才。
 
胤禛并非毫无主见的庸主,在他的心中早就拟好了“争储”的全盘计划。一切工作正围绕该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此时此刻,他最怕的就是被他人窥破心机,以致功亏一篑。现如今,戴铎不仅窥破了,而且通过书面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留这种人在身边,岂不是引狼入室,坏己大事?
 
于是,胤禛立即回信,信中说,你说的虽然是金玉之言,但对我来说却并不起什么作用。你难道没看见我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我如果有争储之心,怎么会以“破尘居士”自称?怎么会终日与僧人共论佛法?怎么会致力于“编诗集、赏烟霞”?何况当皇帝是“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怀希图之心乎”?你如果为我着想,今后还是少说这样的话,做人要慎重些!
 
接到四爷的来信后,戴铎有没有品出其中的玄机呢?以他的小聪明,应该有所领悟。但是,对权力的憧憬还是让他丧失了理智。他竟然召集好友秘议“唤醒主子”的良方。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传到胤禛耳里,立即引起了胤禛的警觉与恼怒。他意识到,在争储的关键时刻,戴铎的盲动一定会节外生枝,破坏他多年经营的“持重无争”形象,导致全局被动。为了树立这一形象,胤禛努力了许多年。弟兄们之所以不到皇阿玛那儿去说老四的坏话,还不就是因为老四从来没有“以对手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如今,这个不识相的戴铎非要彰显出四爷的进取心,这不是添乱吗?
 
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胤禛不等戴铎的第二条秘计出笼,就先下手为强,略施小计,将这个多嘴好事的人打发到千里之外的福建,下放锻炼去了。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222个字符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