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发文章高调“修复”华国锋 >> 阅读

人民日报发文章高调“修复”华国锋

作者:汪东亚 来源:《凤凰周刊》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点击数: ( 字体: )

 
 
  2月19日,北京气候宜人。
 
  这一天,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字数长达六千多,用以纪念中共前最高领导人华国锋诞辰90周年。
 
  文章巧妙地安排了刊发日期和版面,意显发布之低调谨慎。不过因为文中多处与此前历史定论有明显差别甚至颠覆,还是令外界颇感意外。
 
  《人民日报》内部人士透露说,文稿早已预备妥当,提前多日传到了《人民日报》内部稿库。但是,实际刊发日期并非华国锋诞辰的“正日子”2月16日,而是安排在了三天后的周六,这一天《人民日报》送达各地机关办公室中时,实际阅读者寥寥无几。同时刊发的版面安排在第五版,普通读者只能在当天才能够阅读到它的电子版,因为过了这一天,在《人民日报》官方网站上只能查阅到《人民日报》电子版的前四版。
 
  2月26日,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常芝青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常芝青和华国锋同为山西交城人,两家交谊深厚。华国锋儿子应邀列席座谈会,座位安排在胡锦涛夫人刘永清身后,受到邀请的还有华国锋的老亲家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见到多位长辈故友,华家人难免被问及《人民日报》刊文,华家人小心翼翼地说道“事情过去这么久了”。据接触人士说,北京市西皇城根经委9号院的华家第一时间阅读了《人民日报》的刊文,华家表现“很淡然”。
 
  “一正四负”定调
 
  《人民日报》纪念文章刊发之前,华国锋生前专职摄影记者钱嗣杰曾主动联系某央媒,问及是否可将一批此前未曾公开过的华国锋图片资料发布一下。该部门负责人左右权衡,最终委婉拒绝。内部人士透露说,今年的诞辰纪念日,有关部门并未下达有关华国锋的“报道提示”,也未有口头要求示下。
 
  从1976年2月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1981年6月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是事实上在任四年零四个月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四年间,国内政治云谲波诡。华国锋联合叶剑英、李先念等一举抓捕“四人帮”及其党羽,扭转乾坤,顺理成章地承接了毛泽东特有的耀眼光辉。官媒开始用“英明领袖”这样的字眼称呼华国锋,并成为专属词汇。
 
  不过,“你办事,我放心”的遗训并非永远有效,华国锋在国内局势关键转型时黯然离任,自此低调出入北京的胡同里巷,远离政坛。
 
  几乎在华国锋辞去最高领导职务的同时,1981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最高规格的历史决议中,有针对华国锋的大段点名批评。根据这份决议,华国锋的功过被普遍总结为“一正四负”。
 
  “一正”,即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有功,以后也做了有益的工作。“四负”,即一是推行和迟迟不改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压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是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的进程;三是在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的同时,还制造和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四是对经济工作中的求成过急和其他一些“左”倾政策的继续,也负有责任。
 
  其后的二十六年间,华国锋的主要生活是闭门练习书法、读书看报与侍弄院落间的几棵葡萄树。期间亦有中央领导节日探望,华国锋从不主动谈及时政,也不谈及从政往事。小心翼翼地不沾惹任何政治议题是华家不成文的家规。多位出入华家人士向《凤凰周刊》记者证实:未见华国锋晚年提及过中央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外界的遗忘,安于平淡生活。一位接触人士感慨道,有智慧的人总会把对自己的评判交给历史的后来者。
 
  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韩钢在《往事》一书中写道:“八零后出生的年轻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华国锋,对他们而言,这一人物并不存在。即便存在,也只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影子。”
 
  华国锋的最后两次政治亮相,都在2007年。一次是在10月中共的十七大上作为特邀代表列席,坐在主席台最后一排。另一次是毛泽东诞辰114年时,被搀扶着走进毛主席纪念堂,最后一次“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翻过了这个年头,当全世界目光随着长安街上空的礼花大脚印汇聚于北京之时,华国锋没来得及去热闹的奥运会现场去看一看,就匆匆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