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甲午战前清廷曾将台湾送给英国 >> 阅读

甲午战前清廷曾将台湾送给英国

作者:雪 珥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点击数: ( 字体: )
 
 
母亲,
 
  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
 
  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台湾》闻一多
 
  然而,“母亲”“赐”下的号令却是“放弃”,做出的行为却是“抛弃”……
 
  大清帝国光绪二十年,日本帝国明治二十七年,岁值甲午,公元一千八百九十四年。悲情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在这之前,尽管在列强面前屡战屡败,中华帝国在周边一众小弟们的拱卫下,老大的感觉依然。而这一年,“蕞尔小国”日本却将老大帝国彻底打翻在地,并且踏上一只脚,其作战之惨烈、战线之漫长、割地之辽阔、赔款之巨大,都创下了人类战争史的新纪录,也是中国数千年所未遇的大败局。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却未必会发出最后的吼声:因为,还可以断腕自救。这条被切下来饲狼的胳臂,就是台湾。
 
  在中日争斗刚开始的时候,台湾就已经被选定作为牺牲。大清政府郑重地向英国建议,将台湾送给英国。英国也郑重地考虑了这一提议,最后却还是拒绝了。因为在东亚地区获得一个如同日本那样的充满锐气的同盟者,共同对抗俄国,将比得到台湾这份免费便当、却因此与日本结仇,更为有利于英国的根本利益。
 
  国家的实力大小,很多时候并不表现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表现在是否具有选择的主动权。彼时的中日,其实已别无选择:只有胜利者才能活着走出这个血腥而宿命的角斗场。为了对华一战,日本举国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一旦一击不中,遭到大清国的全力反噬,日本就将接受“亡国”之命运。
 
  与日本以不惜亡国而一拼相比,大清国似乎是幸运的,战败后也只需切割台湾之类的“盲肠”便能保住大局。甲午战争后,痛定思痛的大清国,不仅没有掀起反日与抗日的浪潮,反而兴起了一股历时数十年的“哈日”风潮,中日也因此进入长达十年的蜜月期。
 
  台湾却被主流的记忆刻意地忘却了,如同被切割之后的盲肠一般。悲情从此融入台湾的血脉,亚细亚的孤儿在太平洋的波涛上孤独地飘零。
 
(本文节选自雪珥《绝版甲午》台湾版自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