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歧途:考试之误国 >> 阅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歧途:考试之误国

作者:半 夏 来源:《博览群书》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5日 点击数: ( 字体: )

 
进士相当于博士
 
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神甫曾说,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个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作哲学家的人来统治的。
 
这里所说的全国,自然指的是利神甫当时亲历的中国。不过,利神甫的话会让今天的人读来有些糊涂,也就是所谓统治国家的哲学家云云。这是利神甫作为一个虽然博学却终是蛮夷的外人角度直接导致的。
 
利神甫指认的哲学领域,当然就是科举考试。并且,利神甫还十分对位地将科举考试的等级出身,用西方人认同的学位表示: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士相当于博士。这样的类比,果然形神兼备,也让习惯于用本土的今天诠释古代和异域的人,感到十分亲切。拿了丈人钱财到欧洲懒散的方鸿渐,被丈人逼宫取博士学位当回报的契据,其振振之辞云: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庶几克绍其裘,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孝廉公对仗洋进士,这位在上海开铁铺子发了财的点金银行经理,倒和几百年前的洋和尚,有息息绵绵的沟通呢,所以无可辩驳地让鸿渐用40美金从爱尔兰人手里赚来了被称为和清华大学齐名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当然,得承认,用学士对等秀才,在今人的眼光里,会觉得略略降格,而相关的,举人之于硕士,又不免打进了若干水分。不过,利神甫的立论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作为科举考试出题题库的四书五经,正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其实,让利神甫感到奇怪的,并非四书五经的哲学意义与否,而是仅仅凭借对这几部哲学著作的熟悉,就可以掌握对国家权利的捭阖。按照利神甫自己的说法就是,委派即便是最有势力的大臣的根据,主要是候选人所写文章的好坏。
 
这种奇怪,在利神甫本人,倒并没有得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结论,反倒有善良温和的解释:从帝国建立以来,人们就更愿意学习文科而不愿从事武职,这对一个很少或没有兴趣扩张版图的民族是更合适的。不过,这解释让敏感的人听了,也不能保证就不会生发积贫积弱祸由此出的感慨。
 
按照历史教科书的训教,欧洲思想正式跟中国接触,是在明朝中叶以后,所以天主教徒常说那时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不过按照那位方博士从线装书里趸来的论断,明朝天主教士带来的科学现在早过时了,他们带来的宗教从来没有合时过。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这样的结论虽然有实证主义的嫌疑,但的的确确是心脏位置没有偏颇的中国人说的。所谓传教士带来的科学过时云云,倒是值得商榷,因为即便到了戊戌维新的时候,中国必须占据地球中央的理念,仍然不可撼动;倒是本土的传统,可以存续几个世纪而照旧顽固,譬如科举。
 
考试的流弊
 
从进化的角度讲,相对魏晋以降的九品官人法而言,隋唐开辟的取士制度,自然是一种进步,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点评,用非我族类的异己眼光,阻断了平民致身通显的路数。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科举的目的,在于选拔统治人才,但它所提倡的读书方式,却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固然表征了读书的某些重要,但读书的目的,却也同时发生了狭窄性的偏斜。生物界的某些进化,同时也是退化。说这话的老前辈,真的具有预见性。
 
无论什么人,只有通过读书,考过了科举的四六级,就可以做官,这当然体现了考试制度的某些优点,但也同时印证了考试的流弊。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