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文化动态>>正文内容
韩信胯下之辱:忍耐?还是无奈? >> 阅读

韩信胯下之辱:忍耐?还是无奈?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为人粗鲁,爱骂人,自己也没什么本事,但他确实有一条优点:能听得进意见——你给他提个什么意见,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定采纳。所以尽管萧何提出这些条件对刘邦而言不是很能让他接受,他也照办了。
 
于是,刘邦就择吉、斋戒、筑坛、具礼、香汤沐浴,恭恭敬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军。这个时候,全军哗然。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这些将军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这个职务也一直空着,只看见刘邦在那个地方筑坛、竖旗子、摆香案、杀猪宰羊地一阵忙乎,都以为自己可以当那个大将军之职,可等到一正式宣布任命书,哎,这一切居然都是为那个名不见经传的什么韩信准备的!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个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为然,都大惊失色,嘟嘟囔囔的。
 
其实这个事情说起来也是奇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他还不认识韩信,甚至也没有说要把韩信找来谈一谈,考察考察,看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这么重要的一个职务,你不得来点干部考察吗?没有。仅仅是萧何一番话,刘邦就做出了这么一个重大的决策,能靠得住吗?
 
所以,拜完将后,刘邦和韩信就有了一次谈话。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这个萧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是不是准备点什么东西来教导教导寡人呢?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韩信说,那好,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韩信一开始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单刀直入,刘邦一下子答不上来了——司马迁写到这里,说汉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
 
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您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那韩信为什么要“贺曰”呢?为什么要祝贺刘邦呢?因为韩信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说实话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好打交道了。我们为领导服务的最怕领导不听真话,如果他专门想听假话,专门喜欢你吹捧他,那这个事情就搞不了。刘邦这点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认我不如项羽,那么这个话就好说了。韩信就接着往下说,虽然如此,但是韩信我认为项王并非不可战胜,我曾经在项王手下当过差,对项王这个人是很了解的,请大王允许我韩信为您分析项王的为人。项王的为人是怎么样的呢?项羽这个人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却是缺点的特点。
 
第一点,项羽这个人非常地英雄,他身材雄伟,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连鼎都能举起来——而且每次打仗项羽都是身先士卒,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都被他吓破了胆,这个汉王您是比不上他的。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正确使用,他只懂得自己一个人去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第二点,项羽这个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另一方面项羽他小气,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应该封赏他们啊,可项王怎么做的呢?他倒是也封赏,会给你铸一个官印,可这个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到手里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的,最后把这一个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就是舍不得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项羽仁爱吗?小恩小惠,流着眼泪送饭给将士,这事项羽也做过;可是一说到要封官,他舍不得给。
 
所以说,项羽的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另外,他还有一些错误,比方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不是论功行赏,而是谁跟自己关系好他就封个大的,谁跟自己关系不好他就封个小的,这样一来项羽是大失人心。再有,他进军一路烧杀掠抢,这怎么能够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汉王您进了关中以后,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到秦地去当王。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就是说,你要发一个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了。
 
刘邦一听,不由叫好,说,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一个人这样清晰地对整个局势进行过分析,这个分析实在是太透彻了。于是他对韩信说,哎呀,寡人与你真是相见恨晚啊!
 
由此可见,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策,但是这里面有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还不能够确定地说韩信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确实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是,战争是一件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是要用实践来检验来证明的。那么,韩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还需要实践来考验。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3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26个字符
作者:佚 名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