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曾仕强教授莅郑阐释《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 阅读

曾仕强教授莅郑阐释《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作者:胡 杨 来源:《百家讲坛》官网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9日 点击数: ( 字体: )

 

 
 
“《易经》不是让人读的,而是让人玩的。”10月17日至18日,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主讲《易经》、点评胡雪岩的台湾智慧大学校长曾仕强先生莅临郑州,开始了他大陆行20年巡回演讲郑州站的授课。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曾教授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明精华《易经》中蕴含的生活和管理智慧。
 
《易经》产生于七千多年前的河洛地区(今河南洛阳及周边一带),是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一部经典著作。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又非常渴望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但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中,这部神秘的经典却成了一些人卜命算卦作业的工具。
 
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思想,都是以《易经》为基础的。那么,这些古圣先贤是如何解读《易经》的呢?
 
其实,《道德经》是最高水平和最高难度的。只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其提出:不能说,才来说。这句话对中国人影响很大,中国人讲没有意见,结果一大堆意见;而外国人则是有意见就有意见,没有意见就真的没意见。其实,中国先说没意见是尊重人家。因此,我们好好把《道德经》读完了,就会知道《易经》里有很高深的哲理。
 
孔子很智慧地解说了《易经》,那么,什么是《论语》?就是家常便饭。所以《论语》要从我们生活当中去体会。《论语》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快乐。所以“学而篇”就提出来:孔门三乐。如果你与孔子接触还得不到乐趣,那就很冤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真正的意思是说,你读完以后,要去实践,实践以后要变成习惯,形成习惯你就会乐。第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朋友来了,要舍身处地把好茶端给他,拿好东西与他分享,他下次一定来,你这样想就对了。做人要做到朋友想到你,就能想到从你这里可以沾到一点便宜,你就成功了。如果每个人想到你就想到去了一定会吃亏的,那他肯定不会去。第三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有一点不高兴,没有发脾气。要做到人家不知道你是谁,你一点都不生气。但现在的人是“人不知而大怒”,这就完蛋了。千万要记住,隔行如隔山,可能你在某个行业里很出名,但其他行业的人不认识你也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孔子这三个基本做到了,就会快乐。
 
还有一个人,我们都忽视了他,就是“墨子”。墨子是专门替基层说话、给大众讲《易经》的道理的人。墨子的学术是最好的。所以,做人先学墨子,实干,认同上面。如果年纪轻轻就有一大堆意见,那会害死自己。所以,要先学习墨子,然后慢慢走上儒家的路,最后你才可以去进入道家的境界。
 
《易经》讲六个字:明象位,立德业。
 
象就是现象,一个人,他一定要搞清楚现象。而位就是你的位置或“地盘”。试想一下,是武艺高强还是占到地盘比较好?显然,占到地盘更好,一个人占到了好的、合理的地盘,比谁都强。所以,我们常常讲位置错了没有?就是没搞清楚自己的位在哪里,很多人就是位置搞错了,讲话讲错了,做事也做错了,最后自己倒霉。而位置的对与错,是要看现象的,现象是变化的。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打个比方,你的嫂嫂掉到水里去了,你无论如何都要去拉她,这时讲授受不亲,所有人都会骂你见死不救,可见它有例外。如你把嫂嫂拉起来就该放了,否则就糟糕了。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一切都要恰到好处。什么叫《中庸》?不是不极端,而应该理解为恰到好处。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