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专家谈“青少年写史”:让历史回归本真 >> 阅读

专家谈“青少年写史”:让历史回归本真

作者:叶伟民/采访整理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5日 点击数: ( 字体: )
 
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现在的历史教育就好像一块朽木上插着假花。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意识形态干扰太厉害;二是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够。历史最终仍停留在宏大叙事,疲乏而缺乏个性。这样的历史和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
 
历史本来就是片段式的,把片段真实地串联起来,本身就是在锻炼人的历史素养。人人都是自己的史学家。
 
2000年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已经往前走了一大步,现在的历史教育强调人文性、公民性,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此前所没有过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很多老师和学生仍在教科书里打转。
 
现在是老师走下权威,把权力还给学生的时候了。提倡中学生写史的目的和意义正在于此。让孩子亲近历史,就是亲近自己。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历史认识,比从教科书和别人那听到的要深刻得多。
 
我认为,让学生学会历史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应该让学生会学历史。只有会学历史,历史的真才存在。
 
齐健(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现在有些老师认为,好的历史就是讲出来的。我不完全赞同,这种方式下历史知识是单向传递的,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有效教学的问题教育界一直在讨论,至今仍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有不少教育者认为,只要把书本的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让学生熟练地把握考试技巧,换来较好的分数就是有效了。
 
这种观点想当然地认为,教师就是历史权威的传递者,讲的就是真理,而且抱有这种观念的不乏很多学养很深的老师。
 
历史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呢?我呼吁大家回到原点来思考问题。历史的探索是没有穷尽的,今天的真历史明天可能就是伪历史了。与其教给学生所谓“终极”的东西,不如教会他们观察历史的眼睛和思维方法。这样的品质更符合现代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品质。
 
所以,在历史教育里,教科书不是关键,关键是用教科书的人,他要懂得如何给学生教历史。
 
王雄(扬州中学特级教师):
 
历史应该是鲜活的。我们以前把历史看得很教条,历史里没有人,这样的历史和学习者是没有关系的。历史只有和每个人发生关系,才不再是教条的东西,才变得有趣、变得有意义和有生命。
 
现在的历史教育受困于应试教育和真正的历史教育之间的夹缝。高考不是目的,成为健全的人才是目的。如何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与人合作和承担社会责任等。
 
所以,应当在历史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标。有人认为不好,很危险,但要视你的目标来定。人类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通过历史教育达到对今天社会的理解,人们才不会因为一些不足和缺陷而暴跳如雷,懂得中国现在的缺陷是有过去的渊源和原因的,最后懂得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
 
孟伟(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
 
我从事中学历史教育19年了,深感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主体的变化,以前老师是权威,不可撼动的,现在学生为主体,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还有一个考试在禁锢着我们。新课改后很多做法是好的,但我们还不敢在课堂上全面去做,因为这牵扯到一个分数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头上的紧箍还在。
 
柴松方(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
 
现在的历史教育已经偏离最初设计的初衷,变成了功利性教育,偏离了对人的价值的培育。最显著的体现就是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这种问题的集中爆发必然逼着全社会去反思,也逼着历史教师反思。
 
搞教育类似搞农业,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农民和农作物的关系,而不是工人和产品的关系。不是出了成绩就是好的教育。
 
必须要回归本源来思考历史教育的问题,也许我们的追求本来就在起点。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