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红版专区>> 百家>>正文内容
【2009年6期】徐庶忠孝难全为啥不学王陵? >> 阅读

【2009年6期】徐庶忠孝难全为啥不学王陵?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一句流传近两千年的歇后语。东汉三国时期,满腹经纶的徐庶帮刘备在新野县以少胜多大破曹兵,此时诸葛亮还未出山,曹操惊闻刘备手下有如此了得人物,问左右曰:“单福(徐庶的化名)何人也?”曹操手下程昱道出徐庶底细,并献计先骗徐母来营,再以徐母假信骗徐庶来到曹营。在忠与孝的艰难选择面前,徐庶选择了孝,背离了刘备,但承诺“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徐庶打算得挺好,但令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家书竟然是“伪书”。徐母得知儿子被骗来到曹营,先是大骂曹操,然后大骂儿子愚昧。为了不给儿子尽忠留下后顾之忧,这位母亲竟英勇地自缢而死。徐庶非旦没有尽到孝,反而成了母亲的一道催命符。按照“忠臣不事二主”的观点,徐庶背离刘备,逼死母亲,成了一个不忠不孝的人。
 
三国时期,徐庶是一个至少与程昱齐名的人物。诸葛亮称他是与孟公威、石广元相似的人物,程昱则自谦徐庶之才高己十倍。徐庶能以少胜多,在新野县帮助刘备大破曹兵,也说明他具有高明的军事指挥能力。这样的能人,即便在得知被骗后还是有能力逃离虎口,“与(刘备)将军共图王霸之业”。但他除了给人们留下一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慨叹外,在史上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大的痕迹。
 
无独有偶,在前汉时期,有一位开国功臣王陵也碰到了与徐庶类似的事。王陵是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老乡,刘邦没有发迹以前曾以兄礼侍候王陵。楚汉相争选择仁主时,王陵站在了刘邦这一边,激怒了项羽。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抓去,诱导王母作书招降王陵,王母不肯,项羽就使人驰往阳夏,假传陵母遗命,嘱陵弃汉降楚,其手法与曹操如出一辙。
 
王陵是个有名的大孝子,但不像徐庶那样愚孝,他料项羽必有诈谋,加之实在不愿投降项羽,于是谴归楚使,另派心腹往楚地省母,给自己的选择留下了充足的空间。陵母见到儿子派来的使者后,流泪与语道:“烦使人传语陵儿,叫他善事汉王,汉王宽厚得民,将来必有天下,吾儿切勿顾念老妇,而怀二心,言已尽此,老妇当以死相送了。”说罢抽出匕首自尽而亡。
 
母亲去世后,王陵更加坚定了扶保汉王的决心。作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他成为刘邦临终前遗命继曹参后的不二丞相人选,官至右丞相、安国侯、太傅。
 
而徐庶的选择比前辈王陵差远了:其一,他被孝蒙蔽了眼睛,亲入虎口,没有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不智;其二,得知自己受骗后,心灰意冷,没有逃出去继续干事业的信心,辜负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不孝;其三,背离了刘备,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忠;其四,母亲事件发生后万念俱灰,没有像王陵那样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空负了一腔学问,好听的话来说,是当了“大隐隐于朝”的隐士,难听点儿说,是由智者变为庸夫,连自己都对不起。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两难选择中,王陵一腔忠心令人可敬,徐庶为什么不学学他呢?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2009年第六期】

作者:孙玉良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6日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2009年5期】蔡桓公的“鸵鸟心态”[ 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