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红版专区>> 百家>>正文内容
七王上疏:奴颜“搬梯子” >> 阅读

七王上疏:奴颜“搬梯子”

作者:王立群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点击数: ( 字体: )
 
分享按钮公元前202年,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衡山王吴芮、燕王臧荼等七位异姓诸侯王联名上疏,请刘邦接受“皇帝”尊号。
 
这里潜藏着两个问题:一是以楚王韩信为首的七位异姓诸侯王为什么要刘邦上尊号?二是七位异姓诸侯王为什么要刘邦上“皇帝”尊号?
 
第一个问题好理解。七位异姓王中,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张敖等五位是刘邦所封,刘邦、吴芮、臧荼是项羽所封。刘邦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七位,但以“王”来定尊卑,似乎又无高下之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让“大王”刘邦再向上升,怎么向上升呢?上尊号。
 
第二个问题有些蹊跷。为什么七位异姓诸侯王偏偏选择“皇帝”而不是其他尊号呢?史书中没有记载此事,而且刘邦从未谈过灭了项羽后他想要什么尊号,但是,并不等于没有蛛丝马迹可以表明刘邦的心迹。
 
第一,刘邦的目标是得到天下。武涉游说韩信时评价刘邦说:“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这是项羽集团对刘邦兵出函谷关终极目的的诠释。为一个意在“尽吞天下”的诸侯王上什么尊号?皇帝!
 
第二,刘邦的行政建制是郡县制。刘邦重返关中后率先除掉三秦王,在关中“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完全承袭了秦帝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行政建制,这透露出刘邦在后项羽时代将要实行帝国制的端倪。
 
第三,刘邦对诸侯联名上疏的反应是默许。七位诸侯王联名上疏刘邦上“皇帝”尊号后,刘邦推辞不受。刘邦当然不会说自己要当什么,他要别人猜心事,搬“梯子”。诸侯王们陈述了汉王刘邦应该上尊号的三大理由:一是功大,二是德厚,三是上下不分。这三大理由就是搬“梯子”。有了“梯子”,“领导”才好向上攀登。
 
刘邦如何回答呢?“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无实之名,非所取也。”
 
刘邦这个表态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不反对称帝,二是质疑自己的资格,三是担心自己被推高后不好处事。
 
不过,刘邦表态的关键是不反对!不反对就是默许。诸侯王们得到这一信息,就明白了他们劝汉王上“皇帝”尊号的做法对了。下面需要的是搬个好“梯子”,让“领导”愿意向上“攀登”。于是,他们第二次集体上疏,说汉王有三大功德,一是“灭乱秦”,二是“诛不义”,三是“功臣皆受地食邑”,所以,称“汉王”已经不能表述刘邦的功德了,只有“居帝位”才能名实相符,希望“大王以幸天下”。
 
第二次上疏的要害是,只有汉王称帝才能让天下苍生满意,这是一把最让刘邦动心的“梯子”。这把“梯子”搬过来再不向上“攀登”,岂不让天下百姓大失所望?刘邦不再推辞,只是说:“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
 
在刘邦的首肯下,“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于“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刘邦完成了由汉王到西汉开国皇帝的历史性演变。
 
可见,“搬梯子”是一门大学问。要他人向上“攀登”,需要合适的“梯子”;要他人体面下台,也需要搬一把合适的“梯子”。推而广之,让他人体面地干事,都需要“梯子”!西汉帝国就是因为诸侯王们找到了一把最恰当的“梯子”而诞生了。
 
 
 
以上文字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