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红版专区>> 关注>>正文内容
被人遗忘的远征 >> 阅读

被人遗忘的远征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我的团长我的团》终于开播,虽然“编剧+导演+主演”完全沿袭了“士兵组合”,但“士兵”是和平年代里一个童话般的人生逐梦,而“团长”则建筑于一段异常神秘、沉重的中国远征军史实中。那么,这是一段怎样荡气回肠的历史,为什么长久以来被隐讳和忽略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支名叫“中国远征军”的队伍去了缅甸。中国人安土重迁,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远征之路;人皆畏死,但为了尽抗战守土的责任,除了远征,他们别无选择;几十万游魂在异域漂泊了六十多年,至今仍无定所。时至今天,又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曾进行的惊天动地的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寇终于暴露了侵占中国的野心与狰狞面目,他们撕下一切伪装,制造卢沟桥事变,公开武装侵略中国。与此同时,德国、意大利也频频在欧洲发动侵略战争,并与日本组成轴心国,建立法西斯阵营,妄图三足鼎立,共同霸占世界。
 
英美因忙于对付德国纳粹,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的是“哄小孩”的办法,他们让日本得到东印度群岛,以此来限制其在太平洋的行动,但是结果恰恰相反,日本帝国主义不知满足,仍在秘密、积极地准备实现图谋世界的梦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随后又空袭马来西亚、香港、关岛、菲律宾群岛、威克岛及中途岛。日本的一系列行动,使得美英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和安全受到了损害,他们随即宣布对日作战。
 
日本在太平洋区域发动突然进攻后,英国感到在这个地区的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因此想借助中国的武装力量来支援他在远东殖民地的军事力量,甚至要用中国的力量来保护他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而在此期间,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和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中国政府从美国或其他方面获得的数量有限的军械、弹药、汽油、载重汽车、铁路材料等物资,都需要由缅甸经滇缅公路运输到国内。从战略上看,这条运输通道至关重要,这也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英双方在这一地区各自的利益有相同之处,于是共同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成远征军,与英国在缅部队共同抗击即将侵犯缅甸的日军。在《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同时,罗斯福建议成立中国战区,请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的司令,对中国、越南、泰国的对日军事行动统一指挥,美国史迪威将军做参谋长。
 
1942年2月,以国民党军第二OO师为先头部队的中国十万远征军浩浩荡荡地向缅甸进发。中国远征军由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计十万人,罗卓英任总司令,杜聿明为副总司令。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军战斗约十次,规模较大和有影响的战斗是同古保卫战、仁安羌解围战和棠吉攻击战。同古保卫战和棠吉攻击战是中国远征军与日寇相持和对日寇攻击最为激烈的两次战斗,给日军以重创,但中国远征军二OO师也伤亡过半,元气大伤。同古失守后,中、英、美联军25万人原计划在曼德勒全歼日军四个师团十万人,但1942年4月20日中午,正面驻守曼德勒的英缅军在中美两方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撤军。蒋介石迫于无奈,只好改变作战计划,命令远征军撤往缅甸的腊戌进行防御作战。殊不知,4月28日,日军第56师团已抢先占领了腊戌,中国远征军的退路被切断。
 
29日,中、英、美三方指挥官举行了最后一次联席会议,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首先宣布:英国准许中国远征军到印度避难,但入境前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国军队予以收容。杜聿明对这一带有侮辱性的“邀请”极为愤慨,当即说:“我的部队不能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好意’。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该回中国去。我们有自己的国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我相信日本人挡不住我们的道路!”说罢他戴上军帽,凛然退场。
 
缅甸北边有一片方圆几百里的原始森林,山高林密,传说中经常有野人出没,于是被当地人称为野人山。由于退路已被日军切断,1942年5月,杜聿明带领剩下的四万远征军残部撤进了险恶重重的野人山,历尽种种折磨,终于于1942年8月走出野人山,所部仅剩8000余人。
 
于此,历时半年多的缅甸作战,以中国远征军的艰难撤退而告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中、美、英三国虽然结成了同盟,但由于各国政治考虑不同以及对日本的态度不同,因而在行动上的协调比较困难,行动很难统一。
 
2.中、英两国在对日军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中英军事力量将如何部署等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计划,指挥上极为混乱。
 
3.中国远征军的给养、装备准备不周全,对缅甸的风土人情、政治状况、社会情况了解不够。
 
虽然失败了,但中国远征军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的斗志却让日本军心有余悸,他们言称与中国的战斗是艰苦的。日方在战后防卫厅编纂的军事回忆录中记载:“同古攻略战,历时十天结束,师团于30日占领了东瓜,正面守军为重庆二00师。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特别是退却收容部队,固守阵地抵抗直至最终,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长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美国国会1942年7月24日授权罗斯福总统,在10月29日颁授戴安澜将军懋绩勋章一枚的证书和荣誉状中,对第二OO师在缅甸的战斗,特别是同古、棠吉战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戴安澜少将作为中国陆军第二OO师师长,在缅甸战役中著有丰功伟绩,声誉卓著。戴将军出色地继承和发扬了军事行动之最佳传统,为他自己和中国陆军建树了卓越的声誉。1943年4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全国公祭戴安澜将军的大会上,赠送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对戴安澜将军不愿做亡国奴,坚决抗击日寇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和评价。
 
远征军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史上一段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些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史的专家们曾说:“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定要谈到中国战区;在谈到中国战区时,一定要谈到中国远征军;而在谈到中国远征军时,一定要谈到戴安澜将军和他指挥的同古保卫战和棠吉攻击战,以及孙立人将军的仁安羌解救英军之战。”在这里,“戴安澜”这个名字俨然成了在缅甸奋不顾身与日寇英勇拼搏,不惜为国捐躯、为中华民族大张国威的代名词,更是那段可歌可泣、壮烈辉煌历史的代名词。
 
时至今日,鲜有人知道远征军的称呼及这段荡气回肠的战斗,但无论如何,这一段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历史,应是中华民族历史中不能绕去的记忆。
 

作者:子 路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2009年第五期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