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红版专区>> 话题>>正文内容
魏晋清玄之风中的廉者风度 >> 阅读

魏晋清玄之风中的廉者风度

作者:齐瑞霞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点击数: ( 字体: )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说其特殊,除了它少有的混乱和动荡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中国士人群体个性的转折和张扬期。正如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在那个时代,士人们向外发现了山川自然之美,向内发现了心灵自由之美,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和人格的独立,所以他们的率真个性、洒脱言行、玄远智慧和旷达风度,反映了乱世之中的人性光芒和人格魅力。个性的张扬使他们在心理、性格、言行等方面往往有非常之言、非常之行和非常之道。即使是一些廉者,也是如此。
 
古往今来的廉正之士很多,魏晋时期虽然政治混乱,官场黑暗,风气奢靡,但也不乏清正廉洁之士,“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一种风度,“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一种风度,但魏晋廉者所具有的风度,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清官”却有着异样的情趣,这种风度因为浸染了富有时代特色的魏晋精神而显得愈加独特。
 
魏晋时期的廉者,同其他名士一样,热衷于追求独立人格,张扬个性精神,往往会追求一种异于常人、异于常理的个性特征,彰显出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
 
《世说新语》是一本魏晋士人的言行录,可谓是对“魏晋风度”的记载和诠释。试看其中一则: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世说新语·德行》)
 
说的是东晋周镇坐船回建康述职路上的简陋和寒碜,在现在来看,甚至到了自虐的境地了。这哪里是一位官员去首都述职坐的船,不但又小又破,人进去连挪动的地方都没有,而且篷顶还漏雨,雨水顺着脸往下流,更别说在船里带一些土特产品或者其他进贡之物了。但这位地方长官,端坐船舱岿然不动,是那样的淡定和从容,大有王羲之在惊涛骇浪中的气定神闲,也似谢安在桓温伏甲设馔的鸿门宴上的镇定自如。这不仅反映出一位廉者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名士风度。
 
文中的王丞相就是赫赫有名的王导,他提到的西晋时期的胡威及其生活在魏国时候的父亲胡质都以清廉著称,后来司马炎问他父子俩谁更加清廉,胡威说自己不如父亲:“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说话简洁有力,又非常得体。这又是得益于当时人物品鉴中的一语中的,讲究语言的惜字如金和恰当得体。
 
在那个注重品藻的时代,许多名士却能以廉洁公正来彰显个性,提升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例如《世说新语》记载了出身豪门,曾官至兖、青二州刺史的王恭的事迹: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即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出身官宦、位居显职的王恭连坐在地上铺垫的席子也只有一张,在别人索要时什么也不说,人走后再派人送过去。这种轻描淡写的“身无长物”,虽然与当时竞奢斗富的社会风气相比似乎格格不入,却正显示了王恭的清廉自慎,也在士人中树立了高标和超迈的人格。
 
宋人吴则礼《次朱天球赠吴茂先韵》就说“平生王恭无长物,此事逼人殊咄咄”,对此大加赞叹。这又是一种廉者具有的风度。当场驳了别人的面子,甚至连理会都不理,是一种对世俗行为的轻蔑和漠视,事后再派人送去,好像故意“拿一把”,卖个关子,正如郗超听到儿子亡故的消息后“既闻不悲”,但到了殡葬的时候却“一恸几绝”,需要多大的隐忍和耐力!这在现在看来似乎有虚伪和做作之嫌,但却是那个时代名士率真任情和简洁内敛的真实反映。
 
魏晋士人的清廉具有独特的个性,有特定的社会和个人原因。他们生活在动乱之秋,政治生命朝不保夕,虽胸怀大展宏图之志,却很难实现,甚至要时时考虑如何自保,于是一方面浸染了儒家传统,另一方面又转而追求老庄哲学。老庄哲学既宣传逃避现实,又劝导廉洁朴素。
 
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即这种对风度的讲究与东汉时期人物的品鉴和清议之风一脉相承。出现于东汉末期的清议运动是当时士人用以抨击宦官结党营私和黑暗弊政的一种斗争形式。与当时宦官当政的黑暗腐败相对立,名士们在人物品鉴活动中用“清”的概念作为清贫廉洁的象征,用廉洁清正的形象来抨击和指斥阉人贼子的龌龊行径。加之“举孝廉”以“选官得才”制度的盛行,使得魏晋时期自甘清贫并引以为乐的士人们比比皆是。
 
所以,魏晋时期的廉者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固然有清廉之士所具有的廉洁刚正的外在表现,但更大程度上还是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保持清廉之风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具有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名士风度,成为魏晋风度的体现者。但他们身上的高尚和简朴,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豪奢侈靡的污浊风气有一种抵制和荡涤作用
 
 
 
【文章来源:《百家讲坛》(红版)2010年第六期】
 
以上文字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