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红版专区>> 话题>>正文内容
磕头健身操:奴才的创造性 >> 阅读

磕头健身操:奴才的创造性

作者:张 鸣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点击数: ( 字体: )
 
奴才这个词,在清朝用得特别多。满人下级见上级,尤其是见皇帝,必定自称奴才。自称奴才,虽然在汉语里看着低贱,但能打能骂,贱称呼才是自己人。汉人的文化,其实也是如此,所以当时的汉臣们,特羡慕满人这种自称,可惜几个胆大的冒险试了试,却热脸碰在人家冷屁股上了。因此,只好称臣如故。
 
所以,在清朝是没有“大臣”这个词的,皇帝特别反感汉臣们以大臣自居,也不许有谁以贤臣自居。乾隆特别反感汉人士大夫动辄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也不希望他们提“修、齐、治、平”四个字。修身齐家尚可,治国平天下,干你们什么事?既然清朝的臣,无非是奴才的奴才,那么,无非是供役使的奔走之徒,跟大户人家看门、打杂、跟班伺候人的主儿,没有本质区别。
 
六部衙门,满汉两套人马,好像权限平等,其实都是满人掌大印,汉人主文稿,也就是说,满人掌权,汉人办事。所以,清朝皇帝对臣子最高的期待就是办事。正因为如此,一直到西太后老佛爷当家,上面对于臣子的最高评价还是“会办事”。
 
大清国其实是一个特别保守的王朝,制度也好,法典也好,一概照抄明朝,各部门的则例也一律照旧,办事一律循旧章。就像《红楼梦》里探春等人三驾马车当家,下人说什么,不懂事的李纨都照样批准,而聪明的探春则一律让查以往的旧例。这种聪明,就是奴才的聪明,照既定方针办,不会出错。只有到了太平天国兴起,大清国将不国,才不得已允许汉臣自救,昔日的奴才总算有了点创新,有了湘军、淮军,有了厘金。到了国家不得不变革之际,中央政府也大体上没多少动静,只是让地方督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兴办洋务。这些专权的督抚,到了这个时候,才不再是过去奴才的奴才了。
 
当然,说清朝奴才们一丁点儿创造性也没有,似乎也不确切。在听话和顺从方面,他们还是有创意的。如过去顺着皇帝说话的朝臣,有三旨相公(听旨、领旨、遵旨)、模棱相公,而清朝,则推陈出新,上了一个新境界。做过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红人的曹振镛死的时候,被道光称为“实心任事”的朝廷第一号大学士,其做官的心诀是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皇帝说什么,骂什么,原本是跪着磕头就是,皇帝就是想怪罪也于心不忍。
 
做奴才做得心服口服,自我总结经验,私相授受,然后再把磕头这种奴才仪式转变成健身体操,终于做到体健长寿,这也算是一种创造吧。这样的创造,当然没办法让大清走出困境,更休谈富国强兵,但是在上面的皇帝或者太后,委实受用。无论说什么,都有人答应“喳”,无论做什么,都有人赞圣明,一呼百诺,威风凛凛。可是,真到了有事的时候,这些奴才,除了馊主意,却半点儿正经主意也没有。
 
所以,将下属都变成奴才,自我感觉是不错。但是不能碰上事,也不能有大事要办,否则吃瘪是现成的。只是,天下做领导的,没几个在乎做事的,更不打算做什么大事。只消大家向上一级一级地下跪,向下一级一级地吆五喝六,天下太平
 
 
【文章来源:《百家讲坛》(红版)2010年第五期】
 
以上文字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