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探索发现>>正文内容
古代僰人在川南留下了哪些物质遗存 >> 阅读

古代僰人在川南留下了哪些物质遗存

作者:曾 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8日 点击数: ( 字体: )

 
  兴文县:“僰人”研究重视实地考察和考古材料
 
  限于史料缺乏,至今学界无人对“僰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土地制度进行研究。
 
  兴文地方学者陈介刚是当地“僰人”研究的权威之一。在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陈介刚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最新学术观点。在得知丘北“僰人”的消息之后,2008年,陈介刚等兴文学者前往丘北作了考察,撰写的考察报告在《宜宾学院学报》发表。陈介刚说,经过对两地的实际考察和文化现象的比较分析,自己倾向于认为丘北“僰人”就是川南“僰人”的后裔。
 
  “僰人”的族群来源十分复杂,陈介刚在爬梳了历代历史文献之后认为,“从春秋至明代,在不同时期随着不同民族移民的加入,川南‘僰人’先后包括了僰人、南中青羌、入蜀僚人、苗族、汉族等五种民族成分,而真正融合为一的是前三者。”
 
  由于历史文献缺乏,陈介刚非常重视兴文县最新考古发现材料。限于史料缺乏,至今学界无人对“僰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土地制度进行研究。2009年5月,陈介刚与地方历史研究者张继华等四人来到兴文县凌霄城考察《凌霄城地界碑》。经过释读,陈介刚认为,“僰人”的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或类似井田制。陈介刚谨慎地说,这只是他对“僰人”土地制度的初步研究,还有待继续发掘更多史料予以证明。
 
  兴文县文化学者刘大如则告诉记者,在兴文县流传着大量关于“僰人”领袖阿大王、阿二王、阿三妹的民间传说,这些人在传说里几乎全都是正面形象,这是否从一个侧面说明九丝之战后在兴文县也存在着“僰人”的后裔呢?陈介刚告诉记者,他去大坝苗族乡一个非常偏僻的村子考察时,有一个何姓村民就曾经说,祖上一直自称是阿大王的后裔。
 
  昭通市:“僰道”冻雨
 
  兴文、大关、丘北三县的冻雨让记者意外地获得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些所谓“僰人”的生存地理空间都属于较为高寒的山区地带。
 
  记者结束在川南的考察采访,继续向云南丘北进发,从宜宾乘汽车,取道昭通,前往昆明。这条路自古就非常重要,在汉代是著名的五尺道(又称僰道),所谓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古代物流路线大都要经过这里。昭通市盐津县等地也有悬棺葬遗存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昭通海拔较高,地形较为险峻,因此在古代就比较难行。记者出发的当天,昭通一带出现了该地区这个冬天的第一场冻雨,昭通市大关县一带数十公里困住了几千辆汽车。没想到当几天后记者到达文山州丘北县时,“僰寨”之行再次因为冻雨而推迟。在这个冬天,四川、云南都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冻雨,然而兴文、大关、丘北三县的冻雨让记者意外地获得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些所谓“僰人”的生存地理空间都属于较为高寒的山区地带。
 
  穿越昭通、曲靖,记者终于来到春城昆明。在云南文物与考古研究所,记者拜访了几天前刚刚从昭通考察回来的吉学平研究员。吉学平介绍了他对“僰人”和悬棺葬研究的新思考。几年前,吉学平与中科院昆明分院宿兵等自然科学家合作,已经对丘北“僰人”进行了初步的人类学遗传研究。
 
  而关于悬棺葬研究,吉学平向记者透露,目前东南亚诸国的一些学者表达了与中国学者进行国际学术合作的想法,拟联合对中南半岛的悬棺现象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我国学者能够通过海外的田野考察经验,将我国的悬棺在更大的文化地理空间范围内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此前,有学者通过文献资料对海外的悬棺现象进行梳理,但是都没能进行实地考察。也许在未来几年,关于中国悬棺研究会有新的推进,并且能给“僰人”研究提供一些新线索。
 
  丘北县:为什么丘北成为“僰人”的避难所
 
  在西北高寒山地,几十年都不会有人来拜访,除了需要不断地和自然环境作斗争,不用担心大的战乱。
 
  为什么“僰人”会在这里?在来丘北之前和到丘北后,记者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僰人”后裔逃亡至此,为什么丘北一带能够容纳他们,为他们提供生存空间?
 
  记者到丘北之后发现,在丘北一带,除了丘北“僰人”,还有若干有类似经历的族群。如彝族撒尼人支系,根据他们的传说和记载,撒尼人也是由于战乱而从滇西北迁徙至今天曲靖、文山交界一带的,而丘北境内的撒尼人则卜居如诗似画的普者黑,建立起美丽的新家园。
 
  为什么在历史上丘北一带成为若干逃亡族群的避难所呢?
 
  作为一名彝族学者,丘北学者管鹏对丘北县、文山州乃至整个云南省的民族现象都有一定的观察。管鹏分析了他对丘北—文山一带民族分布现象的观察。
 
  南盘江在丘北县西北县境流过,成为曲靖市和文山州的分界线,丘北地区在民族分布上最大的特点是,这里不但是多民族融合共居之地,也是一个分水岭、一个界标:这里大致是我国面积广阔的彝族分布地区的东南缘,在丘北—砚山两县以及北边的弥勒、泸西、师宗、路南等县都是彝族文化重镇,在更南的地区只有少量彝族分布。这里也大致是我国壮族分布区的西北缘,在作为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州以西以北地区,壮族很少分布。此外,瑶族基本分布在以东地区,傣族主要分布在以西地区……
 
  彝族文化东进到这里和壮族文化西进到这里,基本就到头了,这些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融汇,给这一地区各支系族群创造了生存空间。在历史上,丘北自然地理条件不佳,几经建置兴废,明末清初经历多次战事,中央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相对薄弱,各族群逃难至此,尤其是在西北高寒山地,几十年都不会有人来拜访,除了需要不断地和自然环境作斗争,不用担心大的战乱。
 
  暮冶峰下民族大家庭
 
  丘北县所在的南、北盘江领域,连接古代僰道、牂牁、夜郎诸郡,作为藏彝走廊和南岭走廊之间的民族碰撞融汇区域,在历史上和现状上都存在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民族现象。
 
  结束自僰道到牂牁的考察,告别丘北县时,记者有两个初步结论:其一,丘北“僰人”、川南“僰人”以及二者之关系尚有待深入研究,面对这神秘的川南悬棺和丘北祖棺,我们只能说现在还不能“盖棺论定”;其二,丘北是川滇黔桂间的一个节点,在丘北县所在的南、北盘江领域,连接古代僰道、牂牁、夜郎诸郡,作为藏彝走廊和南岭走廊之间的民族碰撞融汇区域,在历史上和现状上都存在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民族现象。
 
  在丘北县史志办,记者翻看范正光提供的民国《丘北县志·艺文志》时,读到两首有参考价值的题为“暮冶峰”的七律。
 
  暮冶峰
 
  傅炳墀
 
  雄峰屹立耸云烟,撑起南荒五尺天。
 
  西粤屏藩遮半壁,北门锁钥鞏全滇。
 
  垂洞涧影秋空上,匹马衫痕落照边。
 
  回望巴山青不断,濛茏树色隐东川。
 
  蜀道之难且莫歌,滇黔山险更如何。
 
  中原路尽蓝田驿,蛮触疆分赤水河。
 
  箐合铁桥蹲虎豹,峰盘铜柱走羲峨。
 
  天梯石栈攀援苦,况说夷酋未止戈。
 
  诗作者傅炳墀曾任丘北县令,四川涪陵(今属重庆)人,为清代同治年间进士,宦游云南多年。暮冶峰即丘山,丘北县就是因在丘山之北而得名。
 
  傅炳墀之诗表现出较大的地理空间纵深感,傅炳墀并没有今日民族学学者的藏彝走廊和南岭走廊的概念,然而他看出丘北此地居于巴蜀、西粤、滇黔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也难能可贵。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傅炳墀生活的时代,丘北不但交通不便,而且是所谓“夷酋未止戈”的南荒之地,而今,包括丘北在内的云南各地民族融合、其乐陶陶。
 
经过此次的考察报道,站在丘北暮冶峰下,记者对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深度尤其是现实意义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体会。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69 期 8 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