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选稿>>正文内容
从达赖喇嘛访台谈北京的文化策略 >> 阅读

从达赖喇嘛访台谈北京的文化策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胡锦涛刚在乌鲁木齐7·5事件后首访新疆,马英九便被迫同意民进党邀请达赖喇嘛访台。这样并非意外的巧合,彰显了藏独、疆独与台独合流的威胁。

  顺便说一下,哈佛法学博士马英九在莫拉克风灾后的被动处境,与2004年“总统大选”中一直领先的美国两所名牌大学博士连战和宋楚瑜,在“三一九枪击事件”后一败涂地相当类似,展现了近年台湾政治生态:充满常春藤和其他美国名牌大学校友的“蓝营”高层,沾染了美国东北部知识界自诩的“费厄泼赖”(fairplay)架子,在“厚黑学”上常常玩不过街头草根出身的众多“绿营”干将。
 
不正视文化策略之失  
 
  回到藏独和疆独,胡锦涛新近在新疆强调“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发展解决”,笔者觉得并不尽然。以西藏为例,新华社去年报道,光在最近五年中,中央对西藏的各项补助超过人民币950亿元之巨,而全体藏民享受免费医疗,更为因医药费高涨而窘苦不堪的外省居民难望项背。
 
  在如此庞大的中央补贴之下,藏独势力却有增无减。达赖访台再次显示北京的软肋:不正视文化策略,单凭再多的经济发展也难解藏独和疆独的死结。而在文化上,北京可以汲取历史和其他国家的成功策略。
 
  这一策略其实很简单:尊重并且帮助传播少数民族的文化。
 
  元明清三朝对藏传佛教的姿态是很好的历史先例,关键是在汉地支持藏传佛教,清世宗(雍正)甚至为之捐出登基前的贝勒府改建北京雍和宫喇嘛庙。对于主导西藏社会的僧侣阶层来说,藏传佛教传播汉地的“就业机会”和精神感召力超过了朝廷的“法王”、“国师”高帽子和大笔金钱赏赐,也创造了维系汉藏交流的人事和文化纽带。
 
藏传佛教至今仍有众多汉族信徒,台湾政坛四公子之一、“副总统”陈诚的儿子陈履安一家便是例子,陈履安的大公子陈宇廷甚至在出家还俗后娶了藏族歌手央金拉姆。
 但是今天同样重要的领域是文化教育,这方面加拿大和印度的经验值得北京借鉴。众所周知,加拿大有法语魁北克省分离主义,印度则各种民族林立,互不相让。两国却都在相当程度上通过文化教育手段缓解了分离主义。
 
  加拿大联邦政府全力支持在英语地区推广法语文化和教育,即便是在最西边的卑诗(英属哥伦比亚)省,中小学的法语教育水平也远远高于美国的同等学校。这除了提高英语人口对法语文化的了解,更在英语地区为法语知识分子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使得原先“老死不相往来”的英、法语社会之间出现大量的人员往来和文化融合。例如魁北克出身的杜鲁道总理长子也曾在温哥华教法语,现又回到魁省当选国会议员。  
 
从小培养多元文化共识  
 
  在民族语言纷杂的印度,突出的国内矛盾在于宗教冲突和种姓制度导致的社会异化,而不是基于民族语言和文化。这与历届国大党政府在官方的印地语(与巴基斯坦的官方乌尔都语大同小异)之外,推动民族语言教育、特别是在各邦中小学引进外族语言必修课颇有关系。和加拿大的情况一样,这除了从小培养多元文化共识之外,更创造了各民族特别是知识界的人员交流和国家认同。
 
  加拿大和印度的做法,完全可以为北京仿效,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东部各省中小学选择设立藏语、维吾尔语甚至蒙古语课程,带来一石数鸟的收益:
 
  一、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创造在汉地的就业生活机会(而不是东莞的低档蓝领饭碗)和国家认同,而知识分子是社会思潮和动向的主导。
 
  二、增进汉族人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减少导致暴力冲突的民族隔阂,并在汉族学生中培养足够的双语少数民族专家。很难想象单靠会汉语的少数民族干部可以完善治理边疆地区。
 
  三、从汉唐到元明清,包括藏族、维族和蒙族在内的各种“胡族”文化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汉族人口中推广少数民族文化,除了增加中国文化本身的活力,更会帮助恢复历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对包括外蒙古在内的亚洲内陆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四、对于“增加学生负担”,应该指出多门外语课程对北美“重点中学”和尖子学生是家常便饭,还不提大量科学证据表明多语环境刺激智力增长和预防老年痴呆。少数民族语课程也有助减少“西方中心主义”,符合未来更多发展机会在中亚内陆。
 
最重要的是加拿大和印度的经验表明这是以有限经济投入制约分离主义的有效文化策略。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该文所表述的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及《百家讲坛》杂志官网的观点和立场无关。)
 

作者:于时语 来源:联合早报网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