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张澜:“戴瓜皮帽穿长衫”的国家副主席 >> 阅读

张澜:“戴瓜皮帽穿长衫”的国家副主席

作者:凤凰网专稿 来源:凤凰网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4日 点击数: ( 字体: )

解说:其实所谓请神下殿,乃是针对慈禧的一个隐喻,此后张澜的斗争便不再含蓄。1903年,32岁的张澜作为四川官派留学生远渡重洋来到日本,进入东京宏文书院学习格致,目睹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的巨大变化,张澜迫切希望光绪皇帝也能重掌大权,带领中国变法维新。于是在为留日学生举办的慈禧太后70大寿庆祝会上,张澜大声疾呼,皇太后既已年过古稀,还不退位更待何时。为此,清政府驻日公使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张澜关押起来,由于学院出面干涉,张澜很快得以释放。从此,人人都知道,留学生里出了个不怕死的四川人。两年后,张澜完成学业回到家乡,在南充县顺庆府官立中学堂,他满怀教育救国的热忱,大刀阔斧改革旧习俗,推行中西合壁的新课程。很快,一所默默无闻的乡学成长为生机勃勃的近代新学堂。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就是张澜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教务长张澜,朱德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严厉与刚直。
 
梁晓声:他在当学堂教务长的时候,为了整肃这个教育纪律,那么颁布了许多条令,其中就包括,就说任何来视察和走访的官员,只能入一道门,不能进第二道门,只能到一间会客室里边去清茶待客,有的官员对此是非常恼火,就说当他身为教育者的时候,他绝不会在大官面前低眉顺眼。
 
解说:正当教育革新家张表方的名字逐渐为川人所熟知的时候,急转直下的国事把他推向另外一个陌生的舞台。1911年5月,清政府悍然把原本属于四川人民的川汉铁路宣布为国有。继而又以路权为抵押,向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大举外债。这一无耻行径,激起了全川人民的愤怒。作为南充县股东代表的张澜,会同保路同志会的其它领导人一起冲进了总督府。
 
罗涵先:当时的总督叫赵尔丰,要把这些四川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全部关押起来。候旨听斩,要杀头啊。
 
张志华:两个刀架在脖子上,抢顶着胸口,在这个情况下别人都不敢说什么了,他还据理力争。
 
罗涵先:你投不投降?他说我不投降。
 
张志华:从这开始大家就很钦佩他,真是威武不能屈。
 
解说:1911年闷热的仲夏,在有屠夫之称的赵尔丰的牢房里,当其它狱友纷纷以沉痛的笔调留下遗书的时候,张澜信手拈来的却是这篇由30种鸟名连缀而成的游戏之作《田家乐》,字里行间,中国传统文人的雍容淡定跃然纸上。毛泽东曾用与日俱进比拟张澜思想的进步。而在他的血液里,传统而又放达的文人风骨却始终生生不息。这或许是他一生都穿长衫的最好诠释。
 
保路运动以后,与张澜在同一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的因环境所迫而销声匿迹,有的因意志消沉而渐渐淡出。更有人因堕入陈腐而被历史淘汰,唯有张澜,一颗始终炙热的爱国爱民之心,伴随着他走进了跌宕起伏的新时代。在很多老年人的记忆中,张澜曾是巴山蜀水间并不多见的包青天。辛亥革命成功后,不惑之年的张澜曾在八年中历任川北宣慰使和嘉陵道道尹。1917年更是官至四川省省长。正是这不长不短的八年,造就了一位老百姓传说中的川北圣人。
 
张志华:保路运动以后,就是1912年担任川北宣慰使,上任之后他就去视察,老百姓申冤,到处在告,有的人告这个,农民告这个恶霸晏弘把他女儿霸占了,完了他就去查,他抢占农田,抢占民女,无恶不作,这时候就把他抓起来审问,这时候很多人在说情,他一看来告状的都是贫苦人民,来说情的都是富豪,当然他心里就很清楚,最后经过审判把他杀掉了,整个儿大快人心,所以由这几年在川北的治理,所以蔡锷送他一个匾,现在还在,你们去可以看到,叫今日之管仲。
 
梁晓声:张澜在当省长的时期,四川有一年闹灾害,他的四弟致书给他,就说希望在政府部门谋一个低微的职位,以挣一点现钱养家糊口,那张澜就回信说呢,我受百姓推举,实为百姓仆役,那时他就谈到权力是谁给的问题,对吧,就说身系一切权力都是百姓所委托,我怎么能够用这样的权力来为自己的弟弟安排一个职位呢?然后还写到就是说,弟如爱我,应体谅我的心情,以在家中替我孝敬侍奉老母为最好。
 
解说:南充是张澜的家乡,出任川北宣慰使后,亲朋故友托关系的越来越多,对此张澜曾以辞职一了百了,后来,北京政府任命张澜为四川省省长,张澜却把母亲和妻子留在乡下,让她们依旧过着养猪种地的农村生活。张澜为官清廉,对外应酬总是自掏腰包。因此负债累累,不得以将祖辈留下来的几亩薄田变卖,家中一贫如洗。
 
梁晓声:当时的这个南充地区有一名军阀就受别人的唆使,要兴起倒张的举动,他派了一些密探到张澜的家乡去,打算在生活方面寻找到张澜的一些做人、做事,甚至包括用我们今天的说法,一些腐败的一些破绽。结果去侦探的人回来给他打报告说,但见环堵肃然,就说墙上什么都没有,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庵就是道庵的庵,过着一种像出家人的一样清苦的生活,无可窃物。这个军阀应该叫石青阳,他当时听到了这个汇报,沉吟良久之后就是长叹了一声,天使张澜如此清政,倒张必遭天谴。就后来他就是完全打消了这样的一个念头。
 
解说:然而为官清廉并没有为张澜换来他所梦想的桃花源,那时候,成长起来的军阀开始了连年混战,张澜视线所及,四川万里疆土,百姓民不聊生,1918年,张澜被迫离开了四川前往北京。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新风气下,流行于世面的各种思潮汹涌澎湃,中国社会被推向大变革的前夜。
 
身为北洋政府的朝中人,看似保守的张澜却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并很欣赏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在他主持《晨报》期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曾是他的专栏作者。从1918年到1920年,张澜与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交往频繁,北京大学的红楼见证了他思想的转变。
 
张茂延:他在北京的时候设立了四川省长行署,但是没有事情,所以他一天就在街上就逛书店啊这些,他那时候在找国家的出路,一边是苏联的榜样,另外一边就是,那个时候说是帝国主义,那些英美。他对于孙中山的革命他已经觉得有些失望了,觉得孙中山那种革命不能够彻底来救中国。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