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家族相传观:禅让制是国家、文化失败的根源 >> 阅读

家族相传观:禅让制是国家、文化失败的根源

作者:第一哲学 来源: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9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中国历史的源头处三皇五帝那里,有很多尚未解开的秘密。所以,粉饰太平的孔孟儒学为后人编造了无数谎言,例如充满血腥色彩的“禅让制”就被鼓吹为一种统治者的至上美德。实际上,揭开谜底并不难。除了爬疏文献之外,解读历史最重要的方法是观察当代现实。老子说过“执今之道……以知古始”,以中国的当下作为参照系,“禅让制”的真实面目就不难揣测到了。
 
我认为,看起来相互矛盾的“禅让制”与“世袭制”,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则是共生共存的,它们处于一个框架之内,共同服务于“家天下”的政治模式。因此,“禅让制”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质以及中国人的心灵成长状况、道德认知能力等等,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国之所以几千年停滞不前、开不出民主,中国人之所以几千年精神昏厥、如同“类人孩”,中华民族之所以道德不断堕落、毫无自由创造,皆与“禅让制”关系紧密。
 
“禅让制”直接关系到古代中国的国家起源问题,同时,直接说明了中国的国家本质。因为“禅让制”决定了统治权力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转让的结构性特征。由于“禅让制”的持续存在,让我们看清了中国政治在本质上是古今一体的。所以,中国的问题不在于古今差异,而在于中西差异。中西之道都是“一以贯之”的,不过,前者一以贯之的是人治、专制,后者一以贯之的是法治、民主;前者是一人一家之治,后者是众人一国之治。
 
《三字经》将“家天下”的起点定位于“禹传启”,是错误的说法,中国从传说时代的一开始就是专制形态的。认为古代中国曾经存在“氏族会议”这样的原始民主或者“共产制”,同样是中国历史最大的谎言之一。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傲,然而,三皇五帝都是专制头儿,从《史记》所记载的黄帝时期开始,就严格地实行着世袭制。
 
黄帝有二十五个孩子,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玄嚣和次子昌意。“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虞舜者,名重华。……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史记•夏本纪》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这些说明五帝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他们之间帝位传来传去,虽然是以“贤”来判断的,还没有形成后世的嫡长子继位,但仍然是一种世袭制。正是在这种世袭制的亲情环境中,所谓“禅让制”出现了。帝喾死后,长子帝挚继位,在位九年,因为政绩微弱,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尧继位,名义上是帝挚“禅让”帝尧,实际上是帝尧放逐了帝挚,以致后者有了“放勋”这个名字。
 
尧夺得帝位之后,同样要物色接班人,其范围由尧一手敲定:“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为了保住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一场只能由皇亲国戚来担当候选人的“差额选举”秀。《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是:“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尧“禅让”舜的方式,就是今天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程序”:“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讨论”→“任前公示”等。《史记》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显然,这是自己人考察自己人,走走过场而已。不过,掌控最高权力之前的斗争往往是异常酷烈的,所以需要谨小慎微地走好权力交接过程中的每一步,不能有任何差池。《史记》记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尧“禅让”舜的故事,看起来还是有些美丽动人的。不过,更多的史料并不支持《史记》的记载。首先是魏晋时的考古资料《竹书纪年》的发现,这是一部战国时魏国的史书,与孔子篡改后的鲁国史书《春秋》不同,《竹书纪年》详尽地排比了上古史事。关于尧、舜之间的故事,《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与平阳,取之帝位。”又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其次是法家对于“禅让”的反对。《韩非子·说疑》云:“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五蠹》又曰:“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lěi)锸(chā)以为民先……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故)传天下而不足多(贤)也。”《忠孝》又有曰:“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最后,尧究竟有没有把帝位传给丹朱,“丹朱之不肖”是否属实也成问题。《山海经•海内北经》称大禹治水时,曾经建造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山海经•海内南经》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可见丹朱还是有一定威望,地位也相当高。
 
不过,在《史记》所记载的尧“禅让”舜的故事中,多少还有一点“民主”的意味,而舜帝之后,这一点点“民主”也被抹杀了,连舜自己也认为“践天子位”的根据是“天也”,于是,“禅让制”直接蜕变成了自我加冕或者“任命制”。《五帝本纪》曰:“舜子商均亦不屑,舜乃豫荐禹于天”。而在禹帝之后,直接让自己的儿子启继承帝位,“家天下”于是从此名正言顺了。也就是说,就算《史记》的记载属实,“禅让制”也不能很好地解释统治权力究竟是如何形成和转让的。这在中国一直是一个说不清楚也不能说清楚的问题。所以,粉饰太平的孔孟儒家不得不求助于老天爷,到“天”那里寻找合法性的依据,并因此而不惜篡改史实,
 
《孟子·万章上·9·5》云:“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孟子认为,尧舜禹得天下是“天意”(即“天视”、“天听”),那么什么是“天意”呢?孟子认为“天意”就是“民意”。这是一种循环论证的悖论,等于扯淡。所以,《孟子·万章上·9·6》继续扯淡道:“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孟子究竟说了什么,“天知道”?其实是“鬼知道”!其实,关于“禅让制”与“世袭制”在目的上的一致性,还是他的老师孔子说得明明白白:“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
 
通过对“禅让制”的简要历史回顾,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非民主的政治制度。通过对“禅让制”的简要历史回顾,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非民主的政治制度。它是权力的自我复制、近亲繁殖以及体内循环。因此,它必然是封闭的、自私的、永续的。这直接违抗了权力应有的开放性、公共性和时间性。因而“禅让制”只能产生一个腐朽而低效的社会,并且,社会个体在权力面前必将形成人格依附,而失去活力。这样的国家必然危机四伏。遗憾的是,今天它仍然阴魂不散地活在中国。
 
“禅让制”这种制度毫无前途,只能导致国家衰弱、文化失败、道德沦丧、人心溃烂。中国仍然是一个腐朽而停滞的老大帝国,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写的那样:“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在“禅让制”下,官僚政治成为理所当然。官僚政治是人类最低级、最恶劣的政治制度。英国政治学权威拉斯基教授曾在塞利格曼教授主编的《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就官僚政治作过这样的准确概括:“官僚政治一语,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在日常行为中表现为:把应尽的行政职责全然当做例行公事处理,在这样职责面前他们没有工作的原动力,遇事拖拉、犹豫不决、敷衍应对、不重实验、事非到非处理不可而绝不处理。而在日常事物的处理中,又经常把一切政治措施,作为自己图谋利益的勾当。将本应该属于社会公共资源的政治权力、文化影响力、社会经济资源,甚至知识的拥有,都朝有利于自己地位巩固的方向揽进。久而久之,这类人也就会变成世袭阶级了。”
 
“禅让制”通过人治的“举贤任能”而扼杀真正的贤能,导致一个人性败坏、精神昏厥、文化溃烂的社会。比鲁迅“一部24史写满了吃人二字”更早的说法是,《庄子·杂篇·庚桑楚》云:“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举贤则民相轧,任智则民相盗……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呜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