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古代中国的“两会”:代表出自学术界和富人 >> 阅读

古代中国的“两会”:代表出自学术界和富人

作者:倪方六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4日 点击数: ( 字体: )

 
 
唐玄宗大明宫含元殿元日大朝会复原群像(大明宫遗址公园)
 
  中国古代有“两会”吗?
 
  那么,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表达民意、上交“提案”的呢?
 
  1
 
  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会议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创,中国古代是没有的。但从议事形式来讲,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形式。当然,古代中国的国家议事体系与现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古代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天下”,皇帝虽自称天子,其实他是真正的明白人,知道“一个人拍脑袋”的局限性,于是有了“朝参”和“集议”。“朝参”又叫“朝会”,集议也称“议会”———这便是中国古代的“两会”制度。
 
  “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戏中常见的君臣在朝廷上问答的场景,其实就是“朝会”。
 
  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会”。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都是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委办主官,所谓“三公”、“九卿”,最低也得是副厅级的正五品官员。
 
  “朝参”实是一种御前会议或内阁会议,有点类似解放后的最高国务会议,中央工作会议。时间不长,但相对频繁。到唐代,“朝参”变成了“常参”,每日或隔日举行,成了制度化。
 
  “集议”则由“三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集议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范围比朝参复杂。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
 
  2
 
  古代“两会”代表都是些什么人
 
  “集议”也分中央和地方,与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相似。但与今天“人大”代表都是选举出来的不同,参加“集议”的人员都是由官方决定和领导推举,代表中没有普通群众。
 
  那么,古代的“人大”代表都是些什么人?从史料上来看,主要有四类:
 
  一是相当于今天省部级高官的“二千石”以上大臣才有资格,实为官僚和利益集团的代表;
 
  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达到一定级别的列侯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胄或其后裔,实为贵族和特殊阶层的代表,这部分代表是不能参加“朝参”的;
 
  三是“专业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议郎这些专职谏官。这类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强,因为都是领俸禄的,也属“公务员”群体的代表。
 
  另外,在需要时,还会有“基层代表”。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特别召集60余名地方和基层的代表参会。
 
  这类代表以饱读诗书、喝过墨水的“贤良”为主,表面看是来自地方和基层,但因为是相当于今天省市一把手的郡国国主和地方富豪推举出来的,实为学术界和富人的代表。
 
  虽然这些代表并没有代表性,但其素质要求并不低,要求必须敢说话善表达,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稀泥、当会油子,只会摁表决器和鼓掌的不行。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