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阅读应是天然需要:中国需要“国家阅读节”吗? >> 阅读

阅读应是天然需要:中国需要“国家阅读节”吗?

作者:张晓明 周怀宗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6日 点击数: ( 字体: )

  从古至今,国人的阅读都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不论是传统社会的为仕途读书,还是当今社会的读书就是生产,不论是为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还是为了不和社会脱节而读书,其实都并非是真正基于人天然的需要而读书。我想,可能要到社会再向前发展,到后工业时代,才会真正出现纯粹修养性的、精神性的阅读。
 
  ——张晓明
 
 
别让阅读变成赚钱工具
 
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以色列人平均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中国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为46万人/座,人均藏书0.27册。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
 
中国人需要自己的“国家阅读节”吗?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在人代会上提出议案,建议将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国家阅读节(朱教授自2003年起先后在全国政协、全国人大提交提案、提出议案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设立国家阅读节,且立法保障国民阅读……国民阅读再次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
 
面对图书阅读率下降、浅阅读、时尚阅读、功利阅读的流行,年轻人不习惯读书、没时间读书等诸多问题,无数学者、读者都在寻找一个适合现代社会的阅读方式,但是这个方式是什么?又在哪里?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明对此表示,转型时代,阅读问题确实存在,也必然有很多人为此担忧。一直以来,国人的阅读都呈现出一种功利化趋向,而实际上,阅读本是人的天然需要,不应该有太浓重的功利色彩。
 
阅读是天然需要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阅读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晓明:阅读是人的天然需要,这种需要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人们通过阅读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乃至愉悦身心,这是人类在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可以说一本好书,大家都会爱读,但不大可能说一本书有的人非常喜欢,有的人看了就恶心。所以说,阅读的需要,并不是基于某些特定的目的而产生,它是天生就有的。
 
  北京晨报:阅读问题在今天越来越被人重视,您怎么看?
 
  张晓明:转型时代必然有种种问题出现,阅读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今天,技术环境日益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转变,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奇怪,重要的是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且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去培育社会的阅读环境,让阅读向一个良好的方向改变。
 
  科技发展引发阅读问题
 
  北京晨报:今天的阅读问题根源在哪里?
 
  张晓明:我想有这么几个问题,其一,纸质的阅读在减少,新媒体的阅读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电脑上、网络上阅读。第二,系统的、大宗的阅读在减少,通过大脑储备知识的需要越来越低,网络上有大量的资源,人们遇事的时候,只要上网搜索就可以轻易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不必事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储备。其三,纯粹休闲的、毫无功利性的阅读在减少,现代人生活节奏非常快,时间很少,很难有大量空余的时间去专门读书。
 
  北京晨报: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张晓明:技术进步、社会转型、生活方式改变等,社会在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变化,更多的问题是因为转型而产生的,并不是说人们不喜欢阅读了。
 
  阅读量并没有降低
 
  北京晨报:在今天,一直都有国民阅读率偏低的说法,是否真的如此?
 
  张晓明:总体的阅读量,我觉得未必低。从量上来讲,阅读不是少了,反而是多了,网络、报刊媒体甚至于生活中都有大量的信息,人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必然要接触这些,所以说当代人的阅读量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多。从质上讲,阅读的效率也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受信息、更新信息的速度同样提高。
 
  北京晨报:这种提高是好是坏?
 
  张晓明:从历史时代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阅读量自然远远高于任何时代。阅读量提高本身是好事,很多人担忧的其实是功利性阅读太强,基于人本身精神需求的阅读不足,没有世俗目的、没有功利要求的阅读不足。
 
阅读不应太功利
 
北京晨报:真正的问题不是不阅读,而是纯粹的阅读在减少?
 
  张晓明:纯粹的阅读关乎人们的精神、修养、情操,甚至是生活的幸福。太多的功利化阅读,固然可以让一个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无法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而产生的焦灼、紧张等,让人们觉得阅读不够,没时间读书,其实是没时间自在地、放松地、不带目的地阅读。
 
  北京晨报:怎么样改变这种状态,让阅读更加轻松呢?
 
  张晓明:这需要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变,想要改变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社会的更进一步。
 
  文化传承的方式
 
  北京晨报: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崇尚读书,很多人认为那是一个读书的好时代,您怎么看?
 
  张晓明:传统社会人们读书的根本目的也是功利性的。那个时代,穷人家的孩子没什么出路,唯有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读书当官,不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状况立刻就得到改变。如果说读书没用,可能许多人就不读书了。当然,也有一些纯粹是喜欢读书,为读而读。农业社会生活节奏平缓,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
 
  北京晨报:既然也是功利性的,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崇尚那个时代?
 
  张晓明:在那样一个经济发展的环境之中,许多人读书固然是为了做官,但同样,读书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积累得以延续和发展。另外,国家由读书人治理,对国家本身也有好处,总比全部由通过暴力获得权力的人治理要好。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