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两会教育改革提案多属不痛不痒 >> 阅读

两会教育改革提案多属不痛不痒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不是代表和委员对教育弊端认识不深,而是教育政治化属于敏感话题
 
 
随着官方上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教育无疑将是今年两会的热点。但要指望两会的代表和委员提出可操作的教育改革方案,恐怕也不容易。
 
 
提案仍脱不出往年窠臼
 
这倒不是因为代表和委员对教育弊端认识不深。舆论更将教育、医疗和住房作为压在民众头上的“新三座大山”,表达对教育弊端的不满,就连总理温家宝近年来也多次对教育表示忧虑。
 
按说既有高层领导的号召,又有《纲要》指导,代表和委员中也有不少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甚至在教育领域呼风唤雨的人物,今年两会理应成为教育改革的群英会。不过从这两天的反应看,代表和委员对于教育改革的提案仍和往年两会一样,只限于修修补补的技术层面。
 
这些提案虽然有意义,却不过是老调重弹。事实上,有关高考改革、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等问题不仅在平时,就是在历年两会上也被多次提及。以高考改革为例,这些年来一直受舆论和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但关注的结果是下一年继续关注。
 
与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改革相比,公众似乎更支持“以分取人”传统高考招生模式。
 
教育与政治联系太密切
 
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裸考”也有不少弊端,但与不透明、难监督的高考加分、自主招生等“高考改革”相比,人们宁愿“两害相较取其轻”。至少,“裸考”还勉强能够守住高考这条“社会公正的最后一条底线”,还能让贫家子弟看到一些希望。
 
教育领域类似高考改革的两难抉择有不少,使教育改革多年来举步维艰,甚至不进反退。究其原因,还是教育与政治的联系太密切,教育完全被政治同化,结果就是“千校一面”的行政化或官僚化,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政治化不仅体现在学校必须由党领导,也体现在学生从小就要接受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连高举改革大旗的《纲要》也一如既往地强调,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49年以来,官方一直要求教育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而对中国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公民教育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连培养独立思考和健全人格的公民都难以启齿,教育还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大师?
 
不公平是中国教育的另一顽症。其中最大的不公是官方对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别,以及以农民工为主的困难群体子女无法异地参加高考。在多数地方财政吃紧的眼下,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难显政绩的农村教育投入绝非易事。至于何时能够实现异地高考,教育部高官近日表态,要等到2020年才有可能。
 
对绝大多数代表和委员来说,教育政治化属于敏感话题,显然超出了他们议案、提案的范畴;而对农民工等城市外来人口遭遇的教育不公,多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无切肤之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作者:信力建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