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土崩”则“瓦解”:西汉徐乐的维稳观 >> 阅读

“土崩”则“瓦解”:西汉徐乐的维稳观

作者:宋志坚 来源: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2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不少地方在“维稳”之时,不分青红皂白地套用“稳定压倒一切”这句话,我以为很不适当。稳定当然很重要,但“一切”的包容量太大。为了“稳定”,主政一方的草木皆兵,总怕有星火燎原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连医疗纠纷也会当作“公共安全事件”,让管舆论的去“封堵删”,叫管治安的去当“消防队”,兴师动众,严阵以待。然而,把包括公正与正义、民主与自由、民生与人权等等在内的“一切”统统都“压倒”了之后出现的“稳定”只是假象,靠不住的,说不定埋下了更致命的不稳定种子。中医讲求辩证施治,讲求治本而不满足于治标。人发高烧了,你用虎狼之药将这热度硬压下去,不但会有诸多副作用,而且容易反弹。根本根本,知根方能治本。“维稳”也应当治本,治标是徒劳的;“维稳”也适用“中医思维”,“压倒”思维有害无益。
 
那么,影响稳定或不稳定的“根”在何处?
 
我想到西汉前期的无终(今河北蓟县)人徐乐说过一句话:“天下之患,在土崩,不在瓦解”。他所说的“土崩”,就是“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这三条是一环扣一环的,在徐乐看来,一旦“俗已乱而政不修”,则“土崩之势成矣”。“土崩瓦解”这个成语,通常都没有这样分拆开来去解读,徐乐的话使人顿开茅塞。“土”在下而“瓦”在上,“土”是本而“瓦”是末。“瓦解”未必“土崩”,“土崩”必然“瓦解”。这番话他是对汉武帝说的,着眼点却在黎民百姓,他们的贫困与不安,才是不稳定的根源。
 
如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词汇,叫做“弱势群体”。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留守的农村的老人妇女何尝不是?下岗工人属于弱势群体,在国企私营中企外企打工的何尝不是?说他们弱势,因为无权而且无势,也难得有人为他们维权助势。企业的工人,以前还有工会为他们说话,为他们撑腰,如今连工会主席也得看老板的眼色,敢与老板较劲的,无异于砸自己的饭碗。乡村的农民,为土地为住宅为别的什么受了委屈去上访,还会被当做不稳定的因素。宪法中写着我们国家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基础”成了弱势群体,这上层能够“稳”得了么?就按徐乐的“维稳”论,上层赖以建筑之“土”成了弱势群体,也就意味着地基不坚实。就按物理学之原理,重心在上而不在下,也是稳定不了的。
 
我又想到古人的一句话:“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此言出于《吕氏春秋》的贵公篇。我想接着此言再说一句:“平则社会稳矣,稳得于平。”其实,这是一种常识:不平,又如何稳得了。公则平,平则稳,这条因果链从另一维度揭示着不稳定之根乃是社会公正的欠缺。众所周知,如今最大的不公,乃是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其程度已超过西方国家,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改革开放之初有个口号,叫做劳动致富光荣。然而,现在的巨富们,有几个是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致富的?他们用权力致富,用各种手段圈钱,其“创造财富”的“源泉”确已“充分涌流”,唯独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难以致富。于是乎,已经“充分涌流”了的怕自己腰包中的亿万财富成为泡影,即使有《物权法》公诸于世也难以使他们放下忐忑不安之心,纷纷做起“乘桴浮于海”的打算。难以“充分涌流”的,面临着当几十年房奴或须几代人拼搏的前景,郁闷、焦虑以至于绝望,不少极端行为就由此而来。
 
以上两种不稳定之根互为因果。社会不公,导致“基础”弱势;“基础”弱势,更使社会不公。知根治本,大概也就不难得出如何维稳的结论。
 
徐乐上呈于汉武帝的“维稳”论,说“瓦解”时,举的例子是吴楚七国之乱,他论“土崩”时,说的却是“起穷巷,奋棘矜”的陈涉——“土崩之势成矣”,此人“偏袒大呼”,方才“天下从风”。汉武帝听了他这番议论,没有说他别有用心,只言自己与徐乐“何相见之晚也”。我借此直抒胸臆,想必不至于被人说是唯恐天下不乱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