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专栏>>正文内容
至圣先师:先秦显学与中国侠文化的人格形成 >> 阅读

至圣先师:先秦显学与中国侠文化的人格形成

作者:韩云波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9日 点击数: ( 字体: )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韩非在秦国狱中含愤自杀。这个时候,距他来到秦国还不足一年。在这一年,秦王为了得到韩非,不惜举兵攻打韩国,韩王不得不让韩非出使秦国。然而,秦国丞相李斯等人发现韩非“存韩”之志始终不变,并不能为秦国所用,于是派人送给韩非毒药,让其自杀。韩王韩安请求向秦国称臣,韩非担心的忧患不幸终于成了现实。
 
其实早在此十多年前,韩非就向韩王连续上书,指出当今天下弊害。韩非特别写了《五蠹》一篇,指出有五种人是国家之害,他们或者误导社会风气,或者违法乱纪。其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一文一武,是当时社会上违法乱纪的典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侠”作为一个专门名词的记载,《韩非子》总计有十处说到“侠”。
 
那么,“侠”到底起源于何时呢?“侠”又究竟是什么呢?
 
在《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所引《春秋经》原文里,都有“侠卒”的记载,两传的解释大致相似,都是没有得到正式任命、没有给予正式编制的士卒,换句话说,就是大夫私自招募和胁迫的私人武装。而在《韩非子•五蠹》里,也把“侠”称为“私剑”,同时又和“介士”(也就是穿着制服的将士)区别开来,这说明,韩非所称的“侠”就是从军队以外的武装人员或尚武之人那里演变来的。《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流行于汉代,是后来出现的著作,用来证明先秦的事情,只能作为旁证,并不是直接证据。同一条《春秋经》的原文,然而在《春秋左氏传》里就不同了,写的是“挟卒”,完全是一个动词,这应该更加接近先秦的原貌。因此,仍然不得不只把《韩非子》的记载作为中国历史上“侠”的最初展现。
 
仅仅是军队以外的武士,当然还不是“侠”。符合某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信条,这样的人才是侠。韩非对这两个方面都特别做了强调。在行为方式上,是“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以集团方式出现,以武力违法自守;在道德信条上,既“弃官宠交”,又“肆意陈欲”,以朋友义气为上,以痛快豪放为上。韩非说起侠来,颇有些含血愤天;而从他的记载来看,侠在当时的社会上,确实没有对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韩非的故国起到好的作用,因而他断言,“侠”确实不是好东西!
 
因为侠不好,所以侠就需要进行道德上的匡正。因为侠太乱,所以侠就需要行为上的厘清。在《韩非子》的关键词里,可以看到,“儒侠”和“儒墨”在“显学”层面上常常界限不清。这就说明,在当时社会上,侠的记载虽然较晚,但却已经是一个严重的普遍存在而且颇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侠和儒、墨这两大先秦“显学”有着理不清的千头万绪,侠在行为和道德上,都受到了儒、墨两大“显学”的深刻影响。
 
 
从韩非使用“儒墨”和“儒侠”这两个词的词序来看,侠似乎更加接近于墨家。而实际上,带剑而聚集徒属的侠的特征,也是墨家的特征。因此,后世常常把墨家看作是侠。比如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就说墨家可分为兼爱、游侠、名理三派,分别偏重于道德、行为、学术,而汉初的大侠“朱家、郭解之流,实皆墨徒也”;谭嗣同的《仁学》把墨家分为任侠、格致两派,重点分别在于仁和学。
 
韩非把儒、侠放到一起,又把儒、墨放在一起,不仅是儒与侠二者在行为本质上常有相似,墨与侠也颇有关系。《淮南子》继承了韩非的这一认识,也把儒、墨放在一起,如《泰族训》就说:“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儒家只是部分弟子有勇,因为孔子并不提倡以勇为先;而墨子则是全体弟子有勇,因为墨子本人就以此倡导。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机构,首领称为“巨子”,墨子本人亲任第一任巨子,既是精神领袖,也是军事领袖,并且总是身先士卒,不惜以身犯险。
 
鲁班曾接受楚国邀请,为楚军制造云梯,准备进攻宋国。墨子主张“非攻”,但在当时强者为王的天下大势之下,只能以更高明的军事手段来达成和平。墨子只身来到楚国,以天下形势利弊劝说楚王,楚王说鲁班已经为他造好了云梯,楚国一定要攻宋。墨子于是找到鲁班,和他进行模拟攻防,九个回合下来,鲁班的进攻手段已经用完,而墨子的防御还绰绰有余。鲁班说:“我还有一件秘密武器,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的秘密武器,我也不说。”他们一起面见楚王,墨子说:“鲁班的意思,不过是杀了臣,宋国就守不住了。但是,臣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设计的守城武器,在城上以逸待劳迎接楚军。杀了臣也是没有用的。”于是楚王打消了进攻宋国的计划。
 
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墨家集团就是当时的维和部队,只不过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原则行动的“志愿者”,没有得到周天子以及任何体制内机构的授权。
 
蒋智由为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作序说:“如墨家者流,欲以任侠敢死,变厉国风,而以此为救天下之一道也。”墨侠追求诸侯各国和平相处,主观愿望是反对侵略。但当时的历史潮流,小国林立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障碍,历史呼唤统一,而统一却无法由和平来完成,战争成了唯一的选择。墨侠虽然极力帮助弱国防御,却因为力量太小,在当时动辄出兵数十万的大型战争中,丝毫不能阻止战争进程。墨侠自身力量的有限,使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他们几乎不受任何强国欢迎的立场,使他们逐渐变成秘密团体,在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种种怪异色彩,甚至近似于后来武侠小说中的“魔教”,到汉代就渐渐消失了。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