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专栏>>正文内容
文化寻根:从地名释义看两岸历史渊源 >> 阅读

文化寻根:从地名释义看两岸历史渊源

作者:佚 名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7日 点击数: ( 字体: )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在中国大多数地方,地名皆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台湾作为中华民族晚近的新拓地,这种文化意义尤为深厚而丰富。在台湾地名中,有的与其地形、地貌和方位有关。如顶坪、深坑、莺歌、鹅銮鼻、林口、线西、线东等;有的来自于当地动植物、矿物等物产,如鹿港、蔗廓、番薯寮、柯子寮、大稻埕等,也有“原于先住民者,如台东称卑南,民雄曾是打猫,屏东是阿猴,高雄为打狗,新竹是竹堑,大龙峒番名叫大浪泵,八里原名八里坌。”当然还有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殖民者留下的烙印,如福尔摩沙、三貂角、王田、红毛港、关西镇等,但更为普遍的地名则是明清两代台湾拓垦开发的产物。这些地名遍及全岛各个角落,且大都与当时拓垦者的籍贯、姓氏家族、宗教信仰、户数、首领或拓垦的规划、合作防御措施、拓垦成果以及垦成后的聚落变迁与行政规划密切联系。下面试图从这些方面,踏着拓垦者的足迹来探寻台湾先民之根,以揭示台湾与祖国大陆相濡以沫、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
 
与拓垦者祖籍有关的地名
 
台湾居民大多数来自闽粤两省,其中以福建泉州府、漳州府和广东嘉应州者最多。移民们在陌生的新天地里谋生创业,故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总是那样令人魂牵梦萦,因而他们往往把祖籍的地名移植于新开拓的居住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厝、寮、店、埔、街等之前冠以祖籍地名,以示该新聚落开发者来源地。如彰化县的泉州厝、大埔,嘉义县的海丰、南靖、东石,云林县的兴化寮、龙岩,屏东县的潮州镇、潮州麻、潮州寮等。这类地名遍及全岛各个角落,其中“福建到台移民用祖籍府县州名称呼的地名达50个。”府县州名之外,还有小的地名也被移植过来。例如安平原是郑成功的故乡之名,他收复台湾后便被命名于一鲲身港。高雄县的凤山、凤山街、凤山厝、旗山、旗山庄和屏东县的凤山厝、新竹县的凤山溪,都是移自于泉州的凤山、旗山,台北县芝山岩移自龙溪,嘉义东石乡、澎湖的东石村、鹿港镇的东石里都移自晋江,鼓山也是厦门移民将其名义移植过来的。
 
与拓垦者的姓氏宗族有关的地名
 
移民在陌生、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往往同一姓氏的宗族聚族而居,形成血缘聚落,共同开垦一地,并以其族姓为地名。例如台南县的胡厝、孙厝、谢厝寮(闽南人称房屋为厝),苗栗县的头屋、桃园县的宋屋(客家人称房屋为屋)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以宗族组织为中心的地名,是传统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产物。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发达、交通运输便利等因素,人口迁移频繁,以致这些地名虽仍留存,但大部分已丧失其原本意义。
 
与拓垦者的神明信仰有关的地名
 
移民为了凝聚同籍、同业之间的力量,往往把祖籍的神明移祀于台地,及垦殖有成,则建庙盖宇以祀之,以致聚落中有不少以庙宇来命名者。如台南县的关庙乡、澎湖县的马公市(旧称妈宫),而更普遍的则是冠以妈祖、天公关帝、五福、土地公、清水寺、水仙宫等名称。
 
与拓垦的户数有关的地名
 
垦荒拓野之初,住户稀少,寥寥数屋坐落于广袤原野,出于安全需要,数家聚居一处,彼此守望相助,久而久之,亦成了地名称呼。如高雄市有三块厝、五块厝,屏东县有六块厝、九块厝,台中县有四块厝,台东县有七块厝,台南县有三舍村,嘉义县有五间厝。
 
与拓垦的合作方式有关的地名
 
为了解决资金劳力之不足,移民常由数人出资合股开垦,于是股份合作意义的“股”、“份”字常常演化成地名,甚至连开垦时阄定次序的“阄”字也被用来做为地名。如台北县有五股、六股、十三股;台南县有三股、七股、九股;员山乡有三阄,三峡有二阄,阿莲乡有九阄等等。由于宜兰平原原拓垦时,垦户常联合10个或10个以上的佃户一起拓荒,十小结结合一结,十结合为一大结,形成一种独特的拓殖团体即“结”。日久,“结”亦转化成地名了,如宜兰县有一结、二结、三结、四结、五结、十六结。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