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公民思考>>正文内容
做个规则“爱好者”,民主才有希望 >> 阅读

做个规则“爱好者”,民主才有希望

作者:彭晓芸 来源:共识网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8日 点击数: ( 字体: )

 
 
  这两日,经历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某微博大户“织”了一段时间“围脖”之后,由于对其屏蔽、删帖的不透明小动作的不满,我宣告停止更新以示抗议,诉求的目标,不是立即去掉这一中国特色的网络审查制度,而是希望他们做到告知和不“忽悠”,即便把微博视为一个游戏,也要有关于公平游戏的规则。这在国内并非没有企业做到,另外一个知名小区,就可以做到隐藏或删除你的微博,发系统消息通知,且附有操作的管理员编号,还可以申请复议,取回你的微博。
 
  当我发出停止更新的抗议之后,既有赞赏的网友,也有不少人认为我简直是不谙国情,小题大做,太较真了。很多劝慰挽留我的人,他们的理由是,我们要利用这个平台,做更重要的事情,潜台词里面,自然有追求自由民主的意味。我不是说这样的策略毫无道理,也不是认为只有“用脚投票”一种抗议剧码——诸如萧瀚以“转世”的方式来标记被限制的次数,如今已经到了“萧瀚微博四十世”,这就是一种更积极的抵抗方式,更不是说追求民主大业遥不可及,不是当下的议题,只是想要从这一现象,获得一个自我教育和文化反思的视角。
 
  中国人是“潜规则”爱好者
 
  在中国社会,经常会听闻这样的事情,公务员考试要找后门,生孩子要给红包,买火车票要托熟人,乘电梯不靠右边站,开车随意变道……甚至于,想做好事也得绕个弯子,先破坏规则拉好关系做好铺垫。如果你规规矩矩行事,你会发现寸步难行,哪里都有挖好的坑让你一头栽进去,人们莫不沮丧。久而久之,不守规则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谁在这个时候——尤其是找了个比较小的议题来认真,那么,人们就会笑你“傻”了。
 
  这其实是国人的普遍心态,不管消极抵抗还是积极抵抗,在更多的人那里,可能有点庸人自扰。只要不是毒奶粉,不是强制拆迁,不是贪污巨款,不是杀人越货,实在不值得抗争,国人设置的底线在一步步下移,忍功了得。这其实都是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基因在作怪。简言之,中国人似乎不是“规则”的爱好者,他们对规则不太感兴趣,更注重实际的结果。当然,这里的规则,指的是明规则,而不是潜规则,如果指涉潜规则,那么,文章标题可以改过来:中国人是“潜规则”的爱好者。
 
  至于什么是潜规则,这里不必赘述,应当说,我们每个人都深谙其道,只不过有的人聪明善用,有的人笨拙不善变通。“聪明”的人如唐骏,“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笨拙”的人如方舟子,不讲人情世故,常常让中国人咬牙切齿,认为他简直较真得不像中国人(因为往往是老外搞起学术批评才丝毫不留情面、不讲私谊)。
 
  民主转型就是规则建构运动
 
  那么,昭彰的“真规则”到底重要不重要?想必在社会治理制度化程度高的地方生活过的人,都会深有体会:文明社会简直就是由一堆“烦死你”的规则建构的,且不遵守的代价极高。但在法治仍有待完善的中国,规则往往被弃如敝履,缺乏对规则的恪守和建设。
 
  其实,民主转型的过程,何尝不是一场规则的建构运动呢?假如当我们发现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有所停滞,公民社会的发育刚刚萌芽却又饱受内外交困的夹击,可能容易发现,除了“体制性拘谨”(学者孙立平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种过分估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不恰当地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结果是使许多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应当进行的改革无法向前推进的倾向”,这种现象,他称之为“体制性拘谨”)的根本原因,对于民间社会来说,则是其自身的公民意识仍然有待养成。前者需要政府摘下“维稳紧箍咒”,让民间社会释放活力,这非民间可左右,需视乎政府的政策考虑;而后者主动权则在民,也是当下公民社会自力救济和公共意识转化的关键所在,值得引起关切。
 
  从厦门PX化工厂、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等项目的集体抗议,到去年的上海大火十万市民献花行动,以及近期的新闻热点——钱云会事件引发的“公民观察团”,公民力量应当说在强有力生长中,但比较让人忧虑的是,这些公民力量目前仍然缺乏从公民行动发育为社会运动的内在能量和外在土壤。公民行动和社会运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偶发的公民抗议或公民诉求,后者则是提出要求的持续运动,组织化程度较高。但是,目前的困局在于,政府方面基于追求稳定的强烈动力压抑了公民社会的发展,而持续社会运动需要社会成员对于规则的高度认同和建构能力,这方面民间意识则远未觉醒。如此双重桎梏之下,企望由散发的或匿名的集体抗议行动而转化成为真正的社会变革,恐怕并不现实。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