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公民思考>>正文内容
陈红太:如何看待重庆探索的价值和成败 >> 阅读

陈红太:如何看待重庆探索的价值和成败

作者:陈红太 来源:爱思想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8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一、正确认识“重庆探索”的方法论
    
问:与沿海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和区域相比,重庆近些年的实践探索和崛起经验应该作怎样的正确解读?
 
答:现在人们可能常常把重庆的探索称作一种模式,与沿海一些发展很快的地区,如广东、江浙一些地方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但目前的比较,从我在网上和一些研究材料中看到的,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个人偏好都比较明显,许多文章和评论,其中暗含着一些事前就肯定或否定的立场和价值。比如说,凡是主张民营市场化、自由人权法治等价值偏好的作者,一般都对沿海广东、浙江一些地区的发展经验持肯定和拥护的态度;而对坚持国有经济、共同富裕、唱红打黑的重庆探索,则更多的持否定、歪曲甚至敌视的立场。二是一些所谓的学者根本就对各地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也没做过实证调研,依据一些新闻报道或研究材料、一知半解地进行选择性比附和自以为是的评论。还有些学风不正和居心不良者,甚至根本不顾事实地捕风捉影、牵强附会、指鹿为马,以丑化和攻击重庆探索为目的。这些都让真正了解情况的人们不仅觉得好笑更是气愤。三是把重庆探索实践与某些领导者的政治前途及命运混同一起。把重庆探索狭隘地甚至等同于为某些领导者升官晋级的阶梯、敲门砖或政绩工程等等。
 
对重庆崛起的经验和实践探索能不能作出正确评价,实际存在一个方法论问题。我的看法是,不应把重庆探索仅仅看做是一种局限于地方区域性的、由个别强人主导、与主政领导者的政治前途相关联的地域发展个案;重庆探索的价值也不应因个别突发事件的瑕疵或个别领导者的政治命运受到影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上的任何人物,都会随历史长河的不停流逝而不断被后人取代,但他们开拓的历史路径和创新功绩,将与青山常在、日月同辉。作为一个客观的观察和研究者,我们应该抛开感性的因素,把重庆探索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格局来透视和定位。有了这样的理性态度和视角,人们就会发现,重庆探索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区域性的科学发展的实践样本,更是一件事关中国改革开放大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方向的开拓性创新尝试。重庆探索开拓的发展方向和成功实践,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科学发展阶段面临的时代主题和正确走向,并从经验层面回答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应该和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这样的一种具有全局性、引领发展趋向的重大实践探索经验,有远见卓识的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绝不能任其自然兴衰成败、等闲视之。
 
问:正确评价重庆实践探索的价值,可能与是否及时回应了社会发展主题和主要矛盾有关。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目前人们对中国现存的问题和矛盾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无论左右派还是官方商学界以及民间,对以下一些问题的看法还是有一定共识的。比如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问题。实质是坚持经济社会的开放和自由,并且要通过法治的完善和保障,使这种开放和自由可长久的持续。又比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解决社会资源占有和分配不公、基本民生的政府保障和一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府财政向民生领域和公共事业与基础设施倾斜,解决贫富、区域和城乡以及行业之间不断扩大的差异,还要破解各种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扭曲甚至捆绑等问题。又比如坚持执政党和政府职能的有效问题。权力集中虽然有利于社会区域协同和集中力量及各种资源办大事,但必须把如何破解权力集中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专断等问题、把权力缺乏监督导致权力乱用和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提上改革日程。又比如维护社会和谐、诚信、互助的道德风尚问题。避免社会伦理和官场伦理的商业市场化,保持独立、负责、高尚的人格,维护民族、国家、区域、单位以至个体的尊严。又比如发展绿色经济、创建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探索问题。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以替代不可持续的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替代依靠廉价的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向上来。
 
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和动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执政党和政府职能有效,维护社会和谐、诚信、互助的道德风尚,发展绿色经济、创建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探索,应该是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近些年来,可以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共识性理念。这些共识性理念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并要重点解决的经济动力、社会公正、政府有效、道德高尚、绿色生态等五大建设领域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哪一个地方和区域解决得好,并创造出一般性可操作的做法和制度形式,那些地方实际上就在引领着中国科学发展前进方向,就实际处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航程的船头。重庆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瞩目的发展热土,就是在这五大建设领域和五大发展方向上,都做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贡献。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