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民间记忆>>正文内容
清华梦影之一:解放前的清华大学民主墙 >> 阅读

清华梦影之一:解放前的清华大学民主墙

作者:黎 南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6日 点击数: ( 字体: )

 
 
  以下是另一张大字报贴出前后的情况:
 
  1948年8月,北平特种刑事法庭公布黑名单,第一批249人,其中清华32人,第二批74人,其中清华27人。8月19日,特刑庭发出传票。8月20日起,国民党军警及所谓人民服务大队以抓人为名,包围了清华园4天,最后也只好按学生自治会提出的6个条件,徒手入园检查。结果连一个名单上的人也没有找到,草草收兵。此时,以报导学生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清华旬刊也被迫停刊。国民党以为,清华园从此可以太平无事了。可是,事与愿违,暑假过去,民主墙上照样热气腾腾。新选出来的学生自治会决定,要有自己的喉舌,打破新闻封锁,刊物出版不了,出版《大字报》,以大字抄写的形式,贴在民主墙上,内容有国内外要 闻,学运消息,评论等。那时的教育部,为推行电化教育,发给清华一台美制飞歌牌收音机(多可怜,一台收音机,就叫电化教育)。同学们把它领下,收听国内外广播,包括新华社的广播,择要选用,作为《大字报》消息来源之一。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在昆明枪杀了四位参与反内战、争民主活动的老师和同学:潘琰、于再、李鲁连和张华昌。各地师生奋起抗议,是为 “一二·一”运动。
 
  1948年12月1日是“一二·一”运动三周年纪念日,我作为《大字报》的编辑,为这一期的《大字报》写了一篇评论,和同学们一起抄写,把这一期的《大字报》贴出去了。在写、抄、贴完后,意犹未尽,我想把这篇评论,贴到社会上去。那时我正为上海的《展望周刊》写稿,正一连刊登了四篇:《华北王的苦挣》,《是谁不要安定》,《南行声中话迁校》,《梁山道上行人多》。于是,提笔写了第五篇《此时此日一二·一》,临时取了个只用一次的笔名:周铃, 把民主墙上那篇评论全文引用进去,让清华民主墙留下历史的烙印。
 
  时光流逝,一晃已是64个寒暑。偶然忆及,前尘梦影,少年情事,涌上心头。谁承想,下面所附的当年《展望周刊》的一篇通讯及其中引用的一则清华民主墙上的评论,多年后,竟还在箱底。翻出来,思绪万千,仍能让我回忆起:那峥嵘的岁月, 那风起云涌的民主墙。
 
  此时此日一二·一
 
  (清华园通讯)
 
  周玲
 
  (写于1948年12月2日。载于1948年12月18日上海《展望周刊》第3卷第7期。刊出前5日,即1948年12月13日,解放军进抵清华园外,开始兵临北平城下。)
 
  风沙漫天,大地冰封.北国此刻已是冬的季节。清华园里的落叶早给扫叶人扫得不知去向。静寂的园子显得份外的安谧。“一二·一”又在这个季节开始的时候来到了清华园。在今天缅怀起三年前当年的情景:民族大敌递出降书,政协召开前夕,前途一片灿烂远景,曾感奋了多少中国人。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
 
  世事沧桑,几经变幻,到如今,极目中华大地 ,真是那堪回首话当年。
 
  年年此日,岁岁此时,住在清华园里的人总忘不了这一天。在北国晴朗的高空下,远向西南的一角遥祭。
 
  云天万里,关山重重,遗志未竟,而战火越烧越红。人人惋惜,千载一时的良机,在人们不智慧的抉择下,终于永逝。而身受目睹的人,更忘不了那沸腾了的山城。洒在高原上的鲜血。当时所不需要的,事实上是更多的存在了。死者言犹在耳,生者能不内疚?
 
  三年来,世界在变动,中国也在变动。在变动中,这一个日子又来了。是时日的久远冲淡了人们的记忆?是鼙鼓震天吸引了注意力?是多年现实麻痹了心灵?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三年后的今天,反而会看不见许多悲戚的面孔,带着内疚的表情。而在过去的两度的今天,是抬头就看见的。没有了任何纪念仪式,除了中午听见沉重凝缓的钟声,一下下地自闻(一多)亭传出。人们低着头,将默祝、誓言,借西北风而飘向西南。此外,似乎是忘却了这一个日子。我找不出这些改变的原因。当我正在怀疑人们对于血肉的记忆会消失得这样快的时候,猛抬头,看见学生自治会贴在民主墙上的《大字报》,又觉得我的怀疑似乎是多余的:
 
  [三年前的“一二·一”,在反内战争民主的旗帜下,我们倒下了四个最英勇的旗手。从这一天起,手榴弹炸醒了每一个沉睡的人,血光也照亮了人们的眼睛。这一天的历史告诉人们:是谁要进行反人民的战争,是谁不要民主,是谁要残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子。
 
  三年来,我们含着眼泪,怀着最深的仇恨,曾经两次的度过了这一个沉痛而又悲愤的日子。我们时刻没有忘怀过躺在西南高原天空下的伙伴们。踏着血迹,紧跟着这面旗帜,全中国学生一直走到了“六·二”。
 
  历史也是够无情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任何幻想,争民主的队伍找到了确切不移的方向。方向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今天我们带着仍然免不了悲痛的心情来遥祭。但此刻的心情又是兴奋而又满怀着希望的。
 
  因为,血债血还的日子就在明天。]
 
  愿北风将这些话语,吹向滇池水边,烈士墓旁。(照片待补)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