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民间记忆>>正文内容
一个广东家庭的国共战争:亲兄弟间捉对厮杀 >> 阅读

一个广东家庭的国共战争:亲兄弟间捉对厮杀

作者:邓 娟 来源:《新快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2日 点击数: ( 字体: )

 
  第一幕
 
  我该如何写下“我的父亲”
 
  时间:2011年11月10日
 
  地点:广东湛江一生活小区内
 
  人物:刘张贤
 
  从柜子里拿出褪色的绒布包,又从绒布包中拿出一枚过时的怀表,62岁的老人刘张贤小心翼翼地捻起,在灯下端详。
 
  “我父亲当年指挥作战,就拿这个来看时间的。”他说。
 
  这块银白色的怀表早就不见了表链,略带锈迹的表壳也看不出牌子的字样。表上的时间,也永远定格在了那不知哪年哪日的八点一刻。
 
  刘张贤的父亲刘镇夏,逝于1949年5月9日,再过144天,已经28岁的刘镇夏便能看到他为之奉献的事业成功;再过172天,即将做父亲的他还可以看到妻子腹中的孩子呱呱坠地。但是这些都已经成为假设。
 
  刘张贤是遗腹子,生于新中国成立当月的他,从小就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父亲”这个叫法于他,早年只是一个从未喊过的称谓,母亲口中模糊的表述。
 
  直到13岁的作文课上,他的初中老师让他写一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还是小孩的他难住了。瞬间挂在脸上的茫然,让他第一次萌生了要去了解的冲动。
 
  从懂事后,就有人对他说,他的爸爸刘镇夏是共产党,为国捐躯的烈士——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了解到的父辈家族史,远远超出他的预想:他的爸爸是共产党员,爸爸的哥哥刘镇湘是国民党的军长。
 
  在国共内战最激烈时,他的祖母只能叩拜祖宗,一遍遍地祈祷自己的两个儿子“两头胜”。
 
  在谈到父亲刘镇夏之前,刘张贤先跟我提起:“你去到广西南宁,能不能找找我六伯(刘镇湘)的档案,有没有他参加南昌起义的记录?”
 
  刘家的故事,从刘张贤父亲的哥哥、国民党64军军长刘镇湘讲起。
 
  第二幕
 
  刘家四兄妹
 
  时间:1906—1926
 
  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筹建黄埔军校,大批年轻人入校从军。
 
  地点:广东防城县光坡镇
 
  人物:六哥刘镇湘、七哥刘镇原、妹妹刘素贞、小弟刘镇夏
 
  时间退回到1906年,如今广西防城港市,在当时还属广东的防城县,县上有名的望族,光坡镇刘斯甫家在中秋这天添了一个男孩,取名刘镇湘。
 
  刘斯甫膝下儿女众多,在刘镇湘之后又添了刘镇原、刘镇夏,三个儿子在同族男孩中分别排行老六、老七和老十,女儿刘素贞在女孩中排第三。最受刘斯甫器重的就是老六刘镇湘。
 
  这个连出生都巧在八月十五的老六,十八岁就考上黄埔军校第五期。他走出边陲小镇那年,妹妹刘素贞七岁,小弟刘镇夏才三岁。
 
  刘镇湘入学的第二年,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筹建叶挺独立团,从黄埔毕业生中抽调一批学生骨干北伐。
 
  1926年5月,这支先锋敢死队北出广东韶关、向北攻湖南,连克陈炯明、吴佩孚、孙传芳,一路血战后,刘镇湘被叶挺提拔成手下特务连连长。
 
  此时的国共开始了第一次紧密合作,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大革命时代开始了,这个时候的广州乃至全国,革命成了最时尚的一个词。
 
  就在同年,刘镇湘的弟弟、刘家七子刘镇原,正在广东防城中学读书,一批中共党员被任命为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共产党人林丛郁受命到防城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刘镇原和同学们受到这个共产党员的感召集体加入国民党。
 
  一天,回家的七哥刘镇原领到一本党证,妹妹刘素贞记得,那本蓝色封皮的证书上有一个青天白日徽记。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