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谈天论道>>正文内容
傅佩荣:这个世界需要“淑世精神” >> 阅读

傅佩荣:这个世界需要“淑世精神”

作者:傅佩荣 来源:《辽沈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6日 点击数: ( 字体: )

  本期主讲:傅佩荣,当代华人世界一流国学研究专家,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哲学教授。 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读书人必须要有“舍我其谁”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个人的努力来改善这个世界。
 
  梁漱溟先生晚年,接受一位美国学者的访谈,内容集结成书,书名是《这个世界会好吗?》可以说,这个书名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的共同愿望,即希望以个人的努力来改善世界,这叫做“淑世精神”,而孔子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孔子辞了鲁国的大官之后,走到一条河边,找不到渡口,就让子路去向农民问路,结果这个农民反问子路,你是谁呢?子路说,我是孔子的学生。这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天下大乱,到处都一样,谁能去改变它呢?你跟着逃避坏人的孔丘,还不如跟着我这逃避坏世界的人呢!说完,继续耕田,不再理他。子路回去,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同谁相处呢?天下若是上轨道,我就不会带你们去试图改变了。这句话充分表达出儒家的“淑世精神”,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还要做,为什么?因为逃避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大家全都归隐山林,求得个人自在,那这个社会要怎么办?天下无道,更需要知识分子出来努力改善,即使知道力量有限,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但还是不肯放弃,若不如此,则无法心安。所以,儒家不是解脱的智慧。
 
  还有一次,孔子的车队往前走了,子路在后面没跟上。他到处找不到老师,看到旁边有一个老人在除草,就上前请教,请问您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楚,我怎么知道你的老师是谁?子路听到老人训他,就拱手而立,站在路边。老人看他表现恭谨,就留他在家过夜,杀鸡做饭给他吃,又叫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跟上了孔子的车队,向老师报告这件事。孔子一听,就知道又遇上隐居的高人了。他让子路回去转达一段话,“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从政是不应该的。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原本想要洁身自爱,结果却败坏了更大的伦常关系。君子出来从政,是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至于理想无法实现,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啊。
 
  这等于是孔子对于隐者批评所作的回应。儒家的原则是,没有国哪有家?你要使这一生保持自家的清白,结果反而废弃了更大的伦常关系,这是不对的;读书人出来做官,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民众,为了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这是读书人应该有的一种志向,即使知道理想不能实践,但还是要做。还有,你自己受过教育,有很高的理想,但看到天下大乱,就设法明哲保身,这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在这种选择下,你怎么样教育下一代呢?你要你的小孩继续当隐者吗?如果整个国家都当隐者了,少数几个人还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吗?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读书人必须要有“舍我其谁”的精神,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个人的努力来改善这个世界,如此才能响应到梁漱溟先生所说的《这个世界会好吗?》。
 
  尽力是读书人的社会责任
 
  一个人光有本事,有服务社会的愿望还不够,还需要什么?机会。需要有人赏识你,信任你,给你机会,让你放手去干。
 
  说到社会责任,知识一定带来使命,读书人要有一种责任感,引领大家走上正途,这就是儒家的入世情怀。儒家从孔子开始,就准备有了才华学问之后,可以造福社会,负起社会责任。电影里面蜘蛛侠也在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嘛!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