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围观中国>>正文内容
“顶层设计”:中国政治领域新名词 >> 阅读

“顶层设计”:中国政治领域新名词

作者:章 文 申 妙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说过政治改革要避免单一性、多级性、高层性、浅显性,这怎么理解?
 
许耀桐: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是很热门的一个话题,最早提出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成效不是很好;之后提党政分开也不行;后来搞人大制度改革、财政预算公开、党内民主等等,似乎都不太奏效。
 
我对这些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个就是单一性,这些提法都是单一方向,单兵突进,在一定程度上奏效,但突破后,系统其它部分跟不上,效果就会很差。第二是多级性,就是选个突破口,全面开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激进改革。激进改革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都动起来。这种改法也有获得成功的,比如欧洲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国家规模比较小,矛盾不尖锐。但这放在我们国家是不行的,我们国家那么大,情况复杂,全面开花就会乱套,前苏联就是这样。高层性就是一下子从高层开始,阻力巨大。还有一个是浅显性,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我提出“县域改革”,不是单一性,党政、人大等同时改,是一个系统性改革;不是多级性,就是县一个层级;不涉及高层;也绝对不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中国新闻周刊:但是搞“县域改革”搞错了,会有风险的。所以很多地方也不愿动。
 
许耀桐:基层创新总是难免有缺陷,不能随意打板子。地方有积极性,中央要肯定,要积极推广,列入议事日程。“顶层设计”,必须有先见性,从整体上把握,分步实施,而且一步一步都很及时。我们现实生活中,群众包括各级官员其实都很有智慧,他们评价某个中央文件好,就是出来晚了一些,只有扼腕长叹。
 
中国新闻周刊: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协调推进,这是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你怎么看?
 
许耀桐:不是有个理论叫“改良和革命赛跑”吗,改良太慢,革命就跑前面去了。在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没有稳定,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没有改革,必然会导致体制的僵化和创新的窒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稳定。所以必须把改革、稳定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有些时候是自我束缚。昨天还振振有辞,这也不能搞,那也不能搞,到明天你都实行了。例如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中国政治模式评说
 
  2011年,是我党建党90周年。深入探讨政党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我党长期执政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一项重大课题。人民论坛杂志将围绕建党90周年,进行系列专题策划报道。
 
  当前,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与争议成为焦点话题。近期,胡锦涛主席对中国政治体制作出重要回应,并给予高度肯定,“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事实也证明,中国政治体制是符合国情的,总体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展现了大国的自信,回应了学界与公众的关切。
 
  本期“特别策划”评说中国政治模式,作为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我们不能靠主观判断,更不能按着以往的西方价值观来判断,而需要用量化数据说话,用客观事实来证明。这里“成功”与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自我的评价而是横向的评价。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鞍钢
 
  ●中国的政治模式在一个落后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