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围观中国>>正文内容
城中村改造:中国特色城市更新运动 >> 阅读

城中村改造:中国特色城市更新运动

作者:杜君立 来源:共识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点击数: ( 字体: )

 

  在中国,人人都是违章建筑。——李承鹏《李可乐抗拆记》
 
  1
 
  城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使城市文化最早在西方诞生。城市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随着现代经济的崛起,蒸汽机时代的城市开始剧烈的变迁。这就开始了席卷欧美的城市更新运动。
 
  自美国国会1949年颁布住房法之后的20年内,美国联邦政府在1100座城市推动了2800项城市更新工程,联邦拨款100亿美元,总计20万英亩的改造用地中,贫民窟占8万英亩。美国联邦政府试图以推土机暴政清拆贫民窟,从而根治城市的贫困。
 
  事与愿违,被连根拔起的贫民窟的居民在城市其他地方继续聚合,形成新的贫民窟。不断的拆迁和驱逐使城市贫民远离城市中心,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与城市和社会主流的距离,形成对立、对抗和种族隔离,最终酿成层出不穷的社会冲突。1960年代中后期,因为城市更新运动的歧视政策引发的大规模骚乱席卷美国各个城市。经过尼克松和里根的努力,这场城市更新运动黯然收场。2000年前后的几次巴黎骚乱,实际也是数十年前法国城市更新运动的延后爆发。
 
  芒福德在《城市的文化》中抨击说,大城市就是暴君、恶魔和行尸走肉的大杂烩,是一个暴力泛滥的丑陋之城。因为二战对城市的破坏,欧洲各国也在战后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不过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社区建筑”运动避免了美国式的悲剧。社区建筑运动主张市民参与,维护社区邻里文化传统。“为了所有白人和黑人的家”,专业建筑师、民间组织和政府三方协调,使各个阶层的市民利益都得到尊重和保护。
 
  在美国城市更新运动的最高潮时,简·雅各布斯出版了著名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不是以一个政客或建筑师的姿态,而是以一位母亲的目光,走街串巷,打量街道的安全,考量人们的生活舒适度,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权利保障。她认为比起城市规划的危害来,汽车只是一个小坏蛋。城市的拥堵与其是来自汽车,不如说来自城市规划本身,因为城市已经成为一种致力以追求美化的景观,而不是供人居住生活的地方。
  雅各布斯以一个市民的姿态,尖锐抨击政客和建筑师眼里的“花园城市”和“城市美化”运动,她将这种非人性的城市规划斥之为理想主义的“伪科学”。这种城市规划思想忽略城市多样性混合并存的实际需求,按照不同功能对城市进行秩序井然的分区,它们之间除了靠快速道路彼此连接之外互相孤立,建造大面积的绿地花园林荫道,仅仅只是为了视觉美观满足,而从不考虑人们的实际使用。
 
  城市美化运动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些所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所谓大而无当的歌剧院、音乐广场或者文化展览中心。这种规划试图建造一个私家车横行、路人毫无安全感的城市,它认为步行街道是浪费空间,并对贫民窟深恶痛绝。它试图通过发展郊区来缓解市中心的人口压力,并置换土地,把穷人都赶走,实现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雅各布斯把这种城市规划斥为对城市的洗劫,它抽空了城市的精华,损伤了城市的元气,必然导致“城市之死”。
 
雅各布斯以她勇敢的说服力和穿透力,最终终结了美国城市更新运动的乌托邦之梦,挽救了权力和暴力阴影下的“城市之死”。
 
2
 
  城市不仅是人类的物质积累,也是人类的精神传承。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载体。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建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社会生态的有机体,它同样也有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只不过时间更漫长,过程更复杂,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短暂一生的视野。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布满街道和建筑的物理空间,它还集合着世代繁衍的生命和由此衍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基因。
 
世界历史诞生于城市,并在城市战胜乡村的决定性胜利时刻达到成熟。如果城市的历史是自由的历史,那么它也是专制的历史——国家行政部门控制着乡村和城市自身的历史。城市作为自由而斗争的历史的战场,至今还没有赢得过自由。城市是历史的所在地,因为它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地方。与城市相反,乡村代表了完全的对立:孤独与分离。现代城市更新运动毁灭了城市,并重建了一种伪乡村,这里既缺少传统乡村的自然关系,又缺少历史城市的社会关系。
 
消费宗教对现代人的征服所导致的物欲主义,使我们当下生活的城市环境正在走向自我毁灭。作为商品丰裕第一阶段的示范产品,汽车的专政已经将其标记印刻进高速公路统治的风景中。飞驰的汽车与辽阔的10车道彻底粉碎了古老的城市中心,促进了城市向郊区的扩张。消费的技术体制已经把城市引向自我消费的程度,而人相对于城市越来越丧失其主体地位——人沦为城市的看客或者观众,城市则成为一种与人无关的“景观”。
 
  法国当代思想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说:集中的景观是官僚政治专政的工具。景观的目标就在于它自身。景观是一种表象的肯定和将全部社会生活认同为纯粹表象的肯定。景观是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无论是通过宏大的建筑,还是通过其他影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景观,其本质就是对现存体制合法性的认同,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的欲望结构。从现实中来说,景观的基础是丰裕暴利的权力经济,权力经济发展的结果最终统治了景观市场。
 
  阿道夫·希特勒说:“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我们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任何人都不能只靠空话来领导一个民族走出自卑。他必须能建造一些能让民众感到自豪的东西,那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这并不是在炫耀,而是给一个国家以自信。我们的敌人和朋友一定要认识到这些建筑巩固了我们的政权。”北朝鲜虽然民不聊生,但那里有全世界最宏大的建筑和纪念碑。
 
  景观社会是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一个标志,炫耀性消费与城市美化运动一起宣告富裕社会的来临。加尔布雷斯最早提出“富裕社会”的概念。所谓“富裕社会”可以理解为一个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已经具有消灭贫穷和流离失所的力量,只不过是漠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以免打击那些创造了大量财富阶层的发展动力。富裕社会将导致私人富足、公共贫困、公共部门建设远落后于私人部门。你开着你的内饰桃木、装有空调、使用自动挡和ABS防抱死刹车的高级汽车,每天都要被囚禁在城市中央的马路上长达数小时。如果你受不了城市的拥堵,那你可以驾着你高级SUV出游。虽然你已经付了燃油税,但你仍要购买昂贵的汽油,支付昂贵的过路费,然后穿过路面坑坑洼洼、垃圾横飞、房屋破败、广告牌横七竖八、电线如同蛛网的城市,最后到达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乡村。在这里你买到的都是从冰箱里刚取出来的包装食品。你可以在一条臭水河边享受野餐,但这里的空气与城市一样污浊,四处的树梢上缠绕着塑料袋迎风飞舞……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