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围观中国>>正文内容
“给力”背后的日语冲击波,中日文化落差令人忧 >> 阅读

“给力”背后的日语冲击波,中日文化落差令人忧

作者:陈雪莲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点击数: ( 字体: )

 
 
 
  检讨日本词的大量涌入,不如检讨中国自己文化的创造力为何走向低迷
 
  当下最火的网络新词是什么?“给力”毫无疑问名列榜首。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其实是一个日本词,出自日本搞笑动漫。如果加上宅、御姐、萝莉、控、正太、吐槽……我们似乎已置身第三次日本词“冲击波”中。
 
  据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施正宇介绍,与以往不同,此次日本词“冲击波”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以动漫语言为主,二是主要停留在口语层面,三是通过网络迅速蹿红。
 
  “给力”的前世今生
 
  通过网络迅速蹿红的日本外来词中,“给力”便是典型。“给力”最先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该语词的传递者——“cucn201”配音组成员“NG熊王”的这次无心插柳,意外地得到了网民的热捧。随着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被广泛应用,言简意赅而又幽默传神的“给力”或“不给力”,旋即风靡网络。
 
  然而如果仅限于此,那也只是网民的“自娱自乐”。2010年11月10日,“给力”意外地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舆论热议。“《人民日报》太给力”被多重解读,比如大众有创新能力、官方主动亲近网络顺应网络潮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既彰显了网络民意的强大,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2011年“给力”一词登陆春晚,海清和黄海波的小品《美好时代》之后,朱军问大家“刚才的小品给力吗?”台下一片欢呼。
 
  与社会热点密切关联的网络语言“转正”,或将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施正宇也认为,“给力”已经被主流媒体和主流话语所接受,或许是它未来入选汉语基本语汇的强信号。
 
  日语影响汉语的三次浪潮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汉学惠泽东南亚,殊不知,日本语词进入中国也绝非新鲜事。
 
  据日本大学文理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化学科教授平井和之介绍,日本外来词大规模进入中国最早是在甲午战争后,当时遭遇挫败的中国人掀起向日本学习的高潮,大量翻译、引进日本书籍,其中“哲学”“文学”“经济”“社会”“革命”等,虽取自中国古典但被赋予了新的含意,这些词后来又“回”到中国被普遍使用。“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词虽然有了新的含意,但每个字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来的意思,所以容易接受。”平井和之说。
 
  施正宇也非常赞同“日本词汇更契合中国母语特点”的观点,“像英语‘Democracy’和‘Science’传入中国时,也有被翻译成‘德先生’和‘赛先生’,可是后来还是被日本词‘民主’和‘科学’取代。”
 
  第二次这样的“出口转内销”则发生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初开之时,日本再度成为榜样,日本影片、小说等风靡一时,“完胜”“新干线”“人气”“新锐”“友情出演”“不景气”和“充电”等颇具现代意味的词语再度席卷中国。
 
  而最近10年,在全球网络化的巨大推动力下,日本漫画、网游再次令“给力”“御姐”“控”等成了汉语新时尚。
 
  “外来日本词,在明治维新时期,主要是科学词汇,多为书面语言;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日常生活新词语。第一、二次日本词热潮中,老中青受众都有,覆盖面广,而现在主要是网络和动漫词汇,受众主要是集中在网络上的年轻人。”施正宇分析道。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施正宇质疑这次热潮能否被称作第三次日本词“冲击波”,“毕竟时间太短,相比第一、第二次,这次的日本词是否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销声匿迹,是否能在汉语中扎下根来,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施正宇以日本词“幼稚园”被汉语“幼儿园”取代为例,说明日本外来词在中国优胜劣汰的过程。“有些词刚出现时非常轰动,像五四时期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它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流传至今,但现在这两个词已经不常用了。”
 
  施正宇将语言比作流水,“流到哪儿就会被哪里吸收”。语言中的相互交流是很正常的现象,有时候可能需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净化”,但更多的时候,语言处于一种很自然的新陈代谢和自动筛选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外来词吸收进来,将它们尽快汉语化,以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平井和之也认为,“引进外来词本来没什么不好,不过一定要斟酌、筛选,才可以纳入自己的语言里。”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