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讲堂>>正文内容
解读“民以食为忧”——工业化时代的食物营养与健康 >> 阅读

解读“民以食为忧”——工业化时代的食物营养与健康

作者:杨青平 来源:河南省图书馆网站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4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世界的工业化和中国的工业化
 
世界的工业化,是从250年前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就是瓦特改良蒸汽机那个时候。中国的工业化是从150年前洋务运动开始的。洋务运动就是从西方引进军事设备武装军队,引进机器造枪造炮。发起洋务运动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标志是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后,“工业救国”的理想者、践行者前赴后继。新中国成立以后,加快了工业化步伐。改革开放以后,加快了工业化的速度。2006年免除农业税,标志着中国成为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的财政税收主要来自工业化产业,免除农业税(当时仅占财政收入的2%)不影响财政收入,还要以工补农。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不是看工业化技术水平,而是看以工补农实现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
 
“民以食为忧”与“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忧”与“民以食为天”,只差一个字。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千年,食品短缺,“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以后,现在食品极大丰富,“民以食为忧”。
 
“民以食为天”的出处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汉书》。《汉书》记载的是西汉的历史,在西汉,是谁说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呢?是郦食其。郦食其是河南开封杞县人,是刘邦的谋士,跟随刘邦左右。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两军对峙,项羽攻下了荥阳,刘邦退到了巩义。这个时候,彭越截断了项羽后方的粮道,项羽分兵回去打彭越,留下的一部分兵力守荥阳。
 
荥阳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山,叫敖山,敖山之下有一座粮仓,叫敖仓,秦朝政府建的,这里临着黄河,便于粮食运输,所以在此建仓库。项羽留下的兵力坚守荥阳,却没有占领敖仓。
 
这时候,郦食其对刘邦说:臣闻之,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刘邦懂了:人民是国王的天,粮食是人民的天。要想为王,就要得到人民的拥护;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要有粮食,让人民有饭吃。郦食其继续说:楚军占了荥阳,不占领敖仓,这是上天赐给咱们的机会,咱们去占领敖仓,敖仓的粮食就是咱们的了。刘邦大喜,即刻发兵,占领了敖仓。这个时候的敖仓到底有没有粮食呢?史书没交代。但是天下皆知敖仓是个大粮仓,占了敖仓,天下归心。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代代相传,传了2200年,一直传到现在。这句话的含义是:让人民有饭吃,是天大的事,人民没饭吃,国将不国,王将不王。每个朝代的历史,都证明了粮食是天大的事。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每个朝代的“民以食为天”。
 
秦代的“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秦末汉初开始说的,那么夏商周春秋战国就不讲了,就从秦代开始讲吧。秦始皇统一六国,全国有2000万人口。秦代的农业税并不重,但是兵役、劳役太重。北抗匈奴、南戍五岭,筑长城、修驰道、建阿房宫、造陵墓,全国一半男劳力常年在外服兵役、服劳役,没人种地了,就不打粮食了。服兵役的战死了,服劳役的累死了,留在家的妇女儿童老人饿死了,没法活了,所以要造反。陈胜吴广不揭竿而起,也会有别人揭竿而起。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战胜项羽,前后打了8年。战争破坏农业,战死无数,饿死无数。刘邦战胜项羽以后,全国人口剩下1200万,8年死了800万。
 
西汉的“民以食为天”
 
西汉200年历史,只有“文景之治”的40年,是太平盛世,人民有饭吃。
 
太平盛世不是随便形容的。关于太平盛世,《汉书·食货志》是有定义的。连续3年有余粮曰“丰”;连续9年有余量曰“登”;连续18年有余粮曰“平”;连续27年有余粮曰“太平”。按照这个定义,中国历史上只有4个太平盛世。一是“文景之治”的40年;而是唐玄宗开元、天宝40年;三是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平息吴三桂叛乱以后至乾隆末期这100余年;四是改革开放以后这30多年。
 
文景以后,汉武帝征匈奴,打了40年,耗尽了国力民力,临终之前下诏,罢兵休战,让人民休养生息。
 
西汉末年,人口增长到5000多万。伴随人口增长的,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不是抢占土地,而是土地买卖。土地买卖就是穷人把土地卖给富人,为什么卖给富人呢?因为借了富人的高利贷。为什么借高利贷呢?因为生老病死,因为婚姻嫁娶,因为水旱虫灾,因为横征暴敛。中国历史上的税率并不高,但是一个县必须完成上缴任务,富人有权有势逃税漏税,就转嫁到穷人头上了。中国历史上的土地税率并不高,而人头税税率高。穷人缴不起,只好借债缴税。从秦汉到明清,没有国家银行,只有民间借贷,民间借贷都是高利贷,高利贷的利率有多高呢?100%,而且是驴打滚,利生利,今年借100,明年还200,还不起,后年还400,又还不起,大后年还800,永远还不起,只能抵押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就是房子和土地,房子是草房,不值钱,只有抵押土地。土地就是这样被兼并的。失去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又遇到自然灾害,先饿死这些穷人,既然是死路一条,那就造反吧。如果几千人、几万人造反,朝廷有能力镇压;如果几十万人造反,就镇压不了了。西汉末年,湖北的绿林起义,几十万人;山东的赤眉起义,几十万人。赤眉起义军的首领称“三老”,相当于现在的乡长,带领乡亲们出来找饭吃,就没打算夺取政权。
 
饥饿是经常发生的,饥饿要死人,战争要死人,死人太多,就会爆发瘟疫,爆发瘟疫,死人更多。刘秀建立东汉,全国人口只剩下1800万,少了三分之二。
 
东汉的“民以食为天”
 
东汉历史也是200年,兴盛时人口也达到5000多万。西汉土地兼并、饿殍载道的模式在东汉重演。东汉后期,黄巾起义,军阀混战,谁有粮食谁就有军队。粮食吃完了,军队也就散了。黄巾军到最后抢不到粮食,投降了曹操。官渡之战,其实没死多少人,曹操两次烧了袁绍的粮食,袁绍10万大军不战自败。到三国鼎立的时候,全国人口只剩下800多万,曹操500多万,孙权200多万,刘备100多万。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都没成功,都是因为军粮不够,仗还没打完,军粮吃完了,只好撤退。
 
隋代的“民以食为天”
 
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这300年太乱,讲起来太费时间,跳过去,讲隋代。
 
隋代与秦代相似。秦代统一了全国,隋代也统一了全国;秦代统一后延续15年,隋代统一后延续30年;秦代2000万人口,一半男劳力服兵役服劳役,隋代4000万人口,也是一半男劳力服兵役服劳役。杨广大兴土木,搞城市建设,建楼堂馆所,开通大运河,三次征高丽,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人民战死、累死、病死、饿死无数,终于爆发农民起义。李渊乘机起兵,战争更加激烈。
 
唐代的“民以食为天”
 
李世民登基,全国人口只剩下1000万。“贞观之治”政治开明,但是经济很穷。大唐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40多年,人口5000多万。接着爆发“安史之乱”,乱了8年,人口锐减到1500万。然后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标志是税收不上缴,而且横征暴敛,朝廷控制的地区小了,也要横征暴敛,不然财政就入不敷出。遭殃的是人民,没饭吃,就爆发了李仙芝、黄巢起义。
 
北宋的“民以食为天”
 
唐代之后是五代十国,有50多年历史。五代十国在土地税、人头税之外,又开征许多苛捐杂税,这些苛捐杂税都被以后的朝代继承下来,到国民党时期还都存在着,比如屠宰税。
 
赵匡胤黄袍加身,统一十国,把十国的苛捐杂税统统保留。北宋的经济超过大唐盛世,人口有6000多万。但是北宋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比唐代更严重。为了防止农民起义,每当遇到灾荒,穷人没饭吃,朝廷就把没饭吃的农民招到军队里,还发给军饷,一人当兵,全家都有饭吃。养兵养了100多万,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70%。军队成了难民营,所以战斗力很差。但是避免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历史上的宋江,也就领了几十个散兵游勇。《水浒传》是小说,不是历史。方腊起义是真的,规模也不大。北宋没有亡于农民起义,却亡于外族入侵,因为军队没有战斗力。
 
元代的“民以食为天”
 
蒙古骑兵举世闻名,横扫欧亚大陆以后,在几十年内灭了西夏、灭了金国、灭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元朝兴盛时期有6000多万人口,和北宋人口一样多,但是时间已经过去200多年。200多年相当于西汉或者东汉,人口自然增长的话,应该翻两番,可是却没增长,可知这200多年死了多少人。蒙古人不接受汉文化,保留着原始的野蛮的传统,把汉人当做羊群,横征暴敛无以复加,终于爆发了红巾起义,起义军领袖群龙无首,朱元璋后来居上。
 
明代的“民以食为天”
 
很多河南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的移民。这棵老槐树是明代初期移民集散地点,在这里集中,从这里派遣。为什么从山西往河南移民,因为河南千里无人烟,老百姓都饿死了。当时河南只有200万人口。焦作这一代几乎都是山西移民,我们村的祖先就是,家谱记载清清楚楚。200年以后,到明代后期,全国闹饥荒,河南最严重。李自成在陕西几起几落,只剩下18个人,来到河南,两年发展到100万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几乎都是河南人。
 
清代的“民以食为天”
 
康熙、雍正、乾隆这100多年,被誉为太平盛世,人口超过1亿。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老百姓有饭吃,不饿死人。这要归功于红薯和玉米。红薯、玉米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带回来红薯、玉米,红薯、玉米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到康熙、乾隆,推广到全国。红薯、玉米比中国传统农作物产量高,能养活更多人。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