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讲堂>>正文内容
孩子,成长的不仅是你…… >> 阅读

孩子,成长的不仅是你……

作者:杨 照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6日 点击数: ( 字体: )

 
 
■供图/小岑
 
  ■主题:父与女——遇见你的人生
 
  ■时间:2012年1月7日
 
  ■地点:雕刻时光咖啡馆(三联店)
 
  ■主讲人:杨照,本名李明骏,台湾作家、评论家,媒体人。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新新闻》周报总主笔,并为电台节目做主持。著有小说、散文、评论集多种,如《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星星的末裔》、《迷路的诗》等。《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近日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是杨照为女儿所作。
 
  ■提要:“孩子,你的人生不是我决定的,我在拐弯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你的人生。因为有了你这样的孩子,我作为父亲也重新认识自己,我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改变了,而且我蛮庆幸这样的改变。”这是一位台湾文化人教育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心声。
 
  ■当我们有了小孩,突然之间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预言家
 
  我们这一代大概是最不知道怎么教小孩的一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不过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从我们的父母跟我们相处,到今天我们跟我们的小孩相处,时代改变了多少、社会改变了多少?父母的角度改变了多少?父母跟小孩的关系,过去认为很多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可以讲什么不可以讲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好像在我们身上都变成了另外一回事。
 
  当我们有了小孩,当我们面对小孩的时候,突然之间我们每个人都变成预言家,小孩拿起笔来画了几笔,画完你心里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他将来是大画家。小孩开始写字,写了一篇作文,你就想将来一定是个大作家。每次看到小孩,我们的思想突然之间投射到很远的未来。我开始当爸爸的时候,心情也是这样。所以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觉得好像自己应该整理一下,我打算写“给女儿的十二封信”。十二封信,十二个题材,基本上整理了我自己在当时认为最重要的十二件事,那么当她15岁的时候,她会知道爸爸怎样看待她,希望她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书大概写了快一半,我放弃了,这个大概是我二三十年写作生涯中放弃的最决然的书。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是一个现实的孩子,她每天在生活当中都跟我互动,而每次写作的时候我脑袋里面想的是未来的孩子,到后来自己觉得没有这个道理,我与其花这个时间告诉未来的孩子,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到现在,跟孩子玩。
 
  本来放掉就放掉了,可是到了孩子一点一点长大,等她到了小学三年级放暑假,也就是2008年的夏天,我却重新想要为她写一本书。那个时候有几件事情连续发生。一是我发现,自己对于小学三年级发生的事情记得非常非常少。我跟女儿聊天,讲了很多她小时候的事情,发现她也已经在遗忘当中了,我就觉得我可以帮她记录下来。这是我开始写《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动机。
 
  还有一件事情,我自己的父亲去世。这当然是生命当中很大的一个冲击,我很深刻地感觉到女儿不认识她的祖父,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跟祖父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还有一个我觉得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发现我也不太知道要怎么样跟女儿说,我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无可避免我会不断地在想,我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教育我?我回想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父亲最常讲的一句话,他用闽南语讲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这种事情如果不会自己想的话,一辈子没有机会,一辈子没有希望”。通常都是我犯了错,妈妈快要处罚我的时候,我爸爸会制止我妈妈,他会讲这句话。小时候不会有很深的感受,到了这个年纪感受非常深。你教小孩不是要教他做什么,而是要教他学会为自己想,学会自己想。
 
  回头再想,我有时候会苦笑地说,我父亲剥夺了我成长当中很多的乐趣。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念到高中非常叛逆,在一个男孩子成长过程中,叛逆一个很重要的象征就是抽烟,偷偷抽烟,大概国中三年级开始抽烟。回头想想,那个时候偷偷抽烟是很无聊、很麻烦的事情,在家里抽烟,等到爸爸睡觉、把窗户打开、打开电风扇、坐在窗口吸口烟,往外面吹,抽完烟以后大概吹个十五分钟没有味道了关窗户,冬天也是这样。有一天我回家,只有我爸一个人在,他在客厅里面看报纸,我爸平时不太讲话,他把我叫过去,抬头看我,完全没头没脑,用闽南语讲了一句话,说小心一点,棉被不要烧了。讲完以后他就继续低头看报纸。我愣在那里,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后来到了房门口我明白了,他知道我在抽烟,他就是要告诉我说他没有打算管我抽烟,他只是说你要负责,你不要把棉被烧了,不要把家烧了。然后我就不想在家里抽烟了,没有乐趣,一点乐趣都没有。
 
  在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大人会给我们很多的答案。所谓叛逆,最大的姿态就是——你们一定要塞这个答案给我,我就越是不要这个答案,可是每一次我都没有尝到叛逆的快乐。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