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德国统一:再不转型人就跑光了 >> 阅读

德国统一:再不转型人就跑光了

作者:佚名 来源:凤凰网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1日 点击数: ( 字体: )

另一个事实更显而易见:柏林墙的开放没有减缓东德人自东向西的移民运动。1990年,每天都有2000名东德人迁往西德,西德的接收能力已达极限。“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留下来;不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找它去!”东德人在街上高声喊道。在波恩的政治家十分清楚,阻止东部人流向西德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用西德模式同化东德。
 
而面对民众的呼声和左支右绌的经济,1990年3月18日自由选举产生的人民议院和洛塔尔·德梅季耶政府更是心如明镜:他们的任务是加快统一。当年夏天,人民议院通过了加入联邦德国的决议。根据民众对统一先后秩序的要求,7月,两德签订了经济、货币和社会同盟,西德马克正式成为东德货币;两个月后,两德签订统一条约,决定在10月3日正式合并。
 
德国分裂本是二战的产物。在德国问题上,二战胜利国从未放弃自己的权益。但也就在7月,德国统一的最后障碍也被扫除。两个德国与四个同盟国经过数月“2+4”会谈达成了协议。赫尔穆特·科尔成功安抚了英法两国对一个重新崛起的德国的恐惧,并以承担苏联红军撤军费用的方式,换得了内外交困的戈尔巴乔夫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的首肯。
 
东德人和西德政府实现了愿望。1990年10月3日零时,联邦德国国旗在柏林国会大厦上冉冉升起,国会大厦周围的街道与广场上,百万民众在欢庆。在这场全民狂欢中,包括德国联邦银行行长在内的一些头脑冷静的观察家并非没有忧虑。就像他们事先警告的那样,德国统一的方式及其闪电速度,对本已不堪一击的东德经济的致命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道德代价,很快便显现了出来。
 
融合和裂变
 
小说家安格丽卡·克吕森多夫在《业余爱好者》一书中,借助一个个爱情故事对德国统一进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故事中,男方总是西部人,而结局往往是:激情过后,接下来的双方却遍布误解和陌生感。在克吕森多夫看来,这或许正是两德接触的典型症状。
 
蜜月期总是愉快的。更何况,根据统一条约,东德在统一前已完成自身民主化,做好了迎接西德的准备。这包括:撤销行政区,恢复传统的联邦州;建构地方自治体系。而后,便到了德国联邦政府兑现承诺的时候。
 
最让东德人高兴的是,经济和货币联盟之后,他们可以用几乎无用的东德马克,按照1∶1的比率兑换最多4万西德马克;从1993年起,总额高达2505亿欧元的国家援助也源源不断地投向东部。不仅德东人与德西人的收入差距迅速拉近,德东地区的基础设施也焕然一新。1990年成立的 “托管局”,开始有步骤地对前东德8500个国有公司实施民营化改造,这涉及了450万工人。4年后完成使命时,德东地区出现了12万家私营公司。
 
但是,再理想的计划也避免不了“附带损害”。东德马克的兑换价值被高估了400%,原东德产品因此价格猛升,一下子失去了所有市场;200万年轻人离开东部的家园,前往西部寻找机会;相当多数德东人在得到自由和养老保障的同时,几乎是在一夜间失业,根据德国联邦经济和科技部提供的数据,1991年至2006年间平均失业率高达16.5%,是德西地区的两倍,这一情况直到2005年才开始好转。
 
于是,在经济转型仅仅3年之后,德东人就流露出了普遍的不满和挫折感。这种情绪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极致。与前中东欧国家的比较,又尤其让怀着敬意观察对方的德东人感到失落。《德累斯顿日报》政治部主编乌韦·彼得的看法代表了相当多数德东知识精英的看法:“他们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国内民主,而当年东德的一切都被西德占有了,很难推陈出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落后于其他东欧国家的原因。”
 
德东人对经济未能迅速融合并发挥效用的失望,转以对政治不满的形式发泄出来,这或许是统一带来的悖论。东西部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在这种微妙的矛盾中滋长。除了 “优越的西德人”和“不知感恩的东德人”两个对立的概念外,“东德佬”—尽管德西人辩称那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称谓—被视为对东部人的歧视,引发了持续的公共讨论。
 
新秩序,新生活
 
抱怨、抗议、讨论,没有使德国人变得更为分裂,而是使他们变得明智。
 
经过20年的民主洗礼和磨合,东西部虽然仍然差异鲜明,但相互间也愈见包容。人们已经学会欣赏意见的多样性,而用阿伦斯巴赫民意调查研究所的托马斯·彼得森的话来说:“这表明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关系缓慢但持久地正常化了。”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