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真的“自由”了吗? >> 阅读

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真的“自由”了吗?

作者:方绍伟 来源:爱思想网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0日 点击数: ( 字体: )

分享按钮
 
 
 
 
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总统苏莱曼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军方,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书记巴德拉维也已辞职。至此,同日前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一样,埃及的“尼罗河革命”也已经在“推翻”部分取得了胜利。
    
一、还记得20 年前的苏联和8 年前的伊拉克吗?
 
胜利的狂欢还在继续,但是,之所以说“尼罗河革命”只是在“推翻”部分取得胜利,是因为民主化的难点不是“推翻专制”,甚至也不是“民主建设”,而是“民主运行”。在理所当然的兴高采烈之余,人们大概已经忘记了20年前苏联也有过类似激动人心的“胜利”,忘记了8年前的伊拉克也有过类似欢欣鼓舞的“胜利”。可今天的俄罗斯和伊拉克,有谁认为它们是“自由民主”的国家?事实当然是相反,俄罗斯和伊拉克依然被致力于民主自由的国际组织“自由之家”打入了“不自由”的政体之列。
 
反对派拒绝妥协取得了成功,未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取得更大的成功。目前,埃及有24个政党,其中7个在本届议会中占有席位,“穆斯林兄弟会”本身非法,个人只以独立身份参选。政党合法化和自由化的斗争马上就会展开,当下的团结很快就会被随后的分化和整合所取代。
 
二、穆巴拉克为什么选择了“妥协”?
    
穆巴拉克一退再退,事情自然是环环相扣给逼出来的。如果穆巴拉克早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之前宣布,他和儿子都不参加今年的总统竞选,那当时的埃及人民也许会欣喜若狂。可如今事情已大不相同,现在早就不是连任和“父业子承”的问题了,“尼罗河革命”造成数百人丧生,如果穆巴拉克还不下台,“心头之恨”如何消解?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血不能白流理论”,它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集体成本收益分析”,就如同一个“无法回头的滑坡”,即便反对派中有人想把穆巴拉克的下台当成了进一步谈判的筹码,运动的极端情绪也已经由于数百人丧生而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控制了整个运动的方向,以至于不完成它的全部逻辑过程就无法中止。
 
民主在可以不妥协时从来不会妥协,民众在可以不接受安抚时从来不接受安抚。事情明摆着,军队不行动,民众就可以不妥协。所以,有意思的问题是:穆巴拉克为什么会从“有限妥协”走向“完全妥协”?
 
早在2月3日,穆巴拉克在埃及总统府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女记者克里斯蒂安·阿曼普尔的采访时,已向世人袒露了自己的心声:“我为公众服务了62年,已经感到厌倦。我想退休”。不过,“如果我现在辞职,埃及将发生混乱”。“我不在乎人们怎么谈论我。我现在关心我的国家,关心埃及”。“我不愿意看到埃及人相互打斗”。奥巴马总统“不了解埃及文化,不知道如果我现在辞职,埃及将发生什么”。“我永远不会逃离。我要死在埃及这片土地上”。
 
穆巴拉克表示,他从未打算让采访时在场的儿子贾迈勒接任总统。可现在谁信?恐怕是穆巴拉克有心传位,却无力改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现实罢了。把穆巴拉克的“心里话”再“翻译”出来,实际上就是:“别以为我想干,我早就烦死了,可问题是现在没有我还真不行,天下非大乱不可”。
 
人们决不会认为穆巴拉克的“心里话”是“真心的”,更大的可能是一种“赖着不走”的借口。也就是说,埃及人民现在要的是“权利”,穆巴拉克却还在谈“责任”。“我赖,故我在”到穆巴拉克那里变成了“我义,故我在”。可“我们”都不要你了,你还“死皮赖脸”地谈什么责任?还存在责任问题吗?“我们”都“关心埃及”,但“关心埃及”已经与你无关。
 
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穆巴拉克在说谎,他顾及的完全是自己的荣誉和体面,根本不是埃及的利益,因为“没有我,天下将大乱”完全可能是一个错误判断,毕竟穆巴拉克的政治判断刚刚出问题——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和儿子会被迫不参加今年的总统选举。更可能的现实是,“有没有我,天下将一样大乱”,只是乱得不一样罢了。
 
穆巴拉克为什么没敢开枪镇压?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埃及的政治传统,二是对民主选举的认同,三是美国政府的压力。
 
埃及在1952年确立共和国,从纳吉布、纳赛尔、萨达特到穆巴拉克,国家一直是“军人当政”,从1974年萨达特恢复多党议会选举、2005年穆巴拉克开启多候选人的总统选举以来,埃及表面上实行“多党民主制”,实际上依然是“现代独裁制”。但是,它的“军政府”却从来不是“世袭共和国”,政权继承的方式一直是“亲信接班”,不是“家族继承”,政党的“核心力”也一直较弱(执政的“双民党”1978年才成立)。所以,埃及的“现代独裁制”是“军人独裁制”,不是“家族独裁制”。穆巴拉克82岁了还一直没让儿子接任,恐怕就有传统和现实的压力。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