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中东局势动荡暴露了西方两面派手法 >> 阅读

中东局势动荡暴露了西方两面派手法

作者:李志晖 冉 维 王建华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7日 点击数: ( 字体: )

 
双重标准对待动荡国家
 
近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在对待伊朗和巴林的骚乱时遵循两种路线”的文章,该文称,伊朗和巴林为避免出现让埃及政府倒台的那种情况,都采取了镇压抗议者等做法,对于这两国政府,奥巴马政府的反应截然不同。为何美国在两个类似的情况下做出的反应不同?
 
对此,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项目主任玛丽娜·奥塔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解读美国政府的决策逻辑:“伊朗是一个敌视美国的国家,因此华盛顿希望看到伊朗的抗议能够带来政权改变。而美国在巴林有第五舰队的海军基地,因此它不希望看到巴林发生可能会让美国失去海军基地的政权更迭。美国希望巴林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且改革的方式不会威胁美国的利益。”
 
对于美国在中东动荡问题上的不同对策,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防务和外交政策副主席泰德·卡彭特也向本报记者表示,这反映了不同的美国利益。“巴林是美国的长期盟友,巴林对于美国的军事基地非常重要。而利比亚一直和美国关系不佳,并且曾公开和美国敌对。因此,美国对于两个国家政权被推翻的可能有着不同的反应”。
 
卡彭特说:“美国希望看到伊朗政府被推翻,正是因为美国认为,任何接替它的政府在和美国关系上都会更好。很难想象还有比现在在德黑兰掌权的神权政府更加糟糕的政府。另一方面,巴林的政权,和埃及一样,若被推翻对美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美国的担忧。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政府在埃及出现动荡时一直保持沉默,直到穆巴拉克显然已经无力为继。”
 
卡彭特表示,美国在中东地区采取的政策是将自己和腐败、专制的政权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这已经极大伤害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信誉。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政策,而且这种政策正在崩溃。美国在整个地区的名声非常坏。看看中东地区的民意调查就可以知道:不喜欢美国的比例大约在70%到85%之间。”
 
卡彭特表示:“美国自二战以来的政策一直是:如果在一个民主、但敌视美国的政府和一个专制、但亲美的政府间进行选择,美国将选择后者。
 
民主是美国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但却是一个次要的目标。如果美国领导人认为,美国的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受到威胁,那么民主是可以牺牲的。”
 
卡扎菲在英国数度“变脸”
 
19世纪英国政治家迪斯雷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此后这句话一直被英国政府奉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并被广泛引用。而英国在这次中东动荡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正是迪斯雷利这句名言的印证。
 
以对待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为例,卡扎菲的形象在英国经历了一个“从人到鬼,从鬼到人,又从人变为鬼”的过程。英国与利比亚交恶源于1988年英截获一艘据称为爱尔兰共和军运送军火的货轮,同年底,一架泛美航空公司客机在苏格兰洛克比小镇上空爆炸坠毁,机上259人全部罹难。英国指责卡扎菲是这起恐怖事件的幕后主使。从那时起卡扎菲便从一个北非国家统治者变成英国人眼中的“独裁者、魔鬼和暴君”。
 
而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后,积极推动两国关系缓和,并数度出访的黎波里。布莱尔表示,卡扎菲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可怕独裁者,其实很容易相处”。在英国的斡旋下,利比亚表示愿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对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向英国赔付27亿美元的巨额赔款。布莱尔则投桃报李,批准向利出售导弹和防空武器系统。随后英国政要纷纷出访的黎波里,英国石油公司也重返利比亚。布莱尔在卸任后还出任卡扎菲的私人顾问,继续与卡扎菲密切交往。这时的卡扎菲在英国人眼中已经褪去魔鬼的形象,重新变身为人。
 
而如今,利比亚发生动荡,英国媒体连篇累牍地抨击卡扎菲“充分暴露暴君本质”。这时卡扎菲再次变为魔鬼。
 
对于英国为何在卡扎菲问题上立场反复,伦敦政经学院教授格吉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商业利益成为主导时,人权和法治便变得无足轻重了。吸引英国的无非是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其次是价值为600亿到8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的经营权。据最近解密的一份英国政府文件称,利比亚是为数极少的几个在中期前景中具有大量增加能源供应能力的国家之一。
 
长期以来,美英等国出于对伊斯兰极端主义与西方文明冲突的担忧,乐于扶植相对温和、但权力高度集中的阿拉伯政权。当风暴袭来,突尼斯、埃及原政权瓦解,似乎已经“臣服”的卡扎菲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时,美英等国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则可以火中取栗,忧则极端势力可能乘势而起,西方普世价值观在此出现变异。这些都是“永恒利益”使然。
 
中东民众反美情绪增长
 
许多专家认为,中东发生的系列动荡事件表明,美国和西方主导的中东地区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和西方在中东两面下注的手法经这次事件充分暴露后,它们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将会下降。
 
一方面,中东乱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秩序的威信。以色列多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约翰森·斯皮尔认为,埃及乱局出现后,美国模棱两可的表态对3 0多年的盟友来说是“落井下石”。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国内亲美和反美势力都会重新审视美国政府的可信度。美国对于埃及问题的处理方式会使其他阿拉伯盟友担心,一旦自己陷入困境,也会遭到美国抛弃。由此,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的信誉会受损。甚至在以色列都有媒体发出了“以色列是否在埃及之后成为美国下一个抛弃的盟友”的评论。
 
另一方面,亲美政权将对美国的援助相对慎重。民众示威推翻执政家族,尤其是中东强人穆巴拉克经营30年的政权被短短18天的抗议游行推翻之后,更鼓励了各国民众轮番采用这种政治参与方式,而中东民众普遍存在反美情绪,面对民意对抗的政权认识到,依靠接受美国援助,不仅无法真正满足民众发展要求,反而容易沦为众矢之的,政权根基很难牢固。
亲政府的叙利亚日报《祖国报》说,突尼斯等国事件是“一个教训,任何阿拉伯政权——特别是那些和突尼斯一样指望‘朋友’来保护自己的阿拉伯政权——都不应当忽视”,“等待西方买主的阿拉伯领导人应当根据阿拉伯人民、而不是那些遥远国家的利益来作出阿拉伯人的决定”。
 
一些专家认为,未来在剧烈动荡后催生的政治民主化背景下,一些阿拉伯国家对美政策孕育变化,加上伊斯兰势力的作用,中东地区反美主义进一步抬升的可能性将会增长。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