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稿>>正文内容
宋朝为什么富而不强? >> 阅读

宋朝为什么富而不强?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当天夜晚一批将领鼓噪而起,将一件在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他为帝。这事件史称陈桥兵变。北宋建立以后,唐末五代以来的混乱政治局面并未改变,藩镇割据依然存在。“卧榻之侧岂,岂容他人酣睡”,赵匡胤与赵普为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即先攻打南方几个较弱的割据政权,然后向北与辽国争锋。太祖、太宗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灭掉那些割据小国,使宋朝面积扩大,中原驱于统一。北汉灭亡以后,宋太宗为了收复后晋割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两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自此,宋军不敢北向,对辽采取守势,以求苟安。
 
在以后与辽、金、西夏、蒙古军队战争中,宋军胜少败多。一个建立在中原地区且经济发达的王朝面对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不断侵略,只是一味求和、割地、称臣、赔款。宋军人数众多,却无法抵御敌人的进攻。此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有人说,宋朝是富而不强。宋朝的积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文轻武,自酿苦酒
 
宋太祖之所以能够计夺后周政权,主要是依靠自己所掌握的军队。他做了皇帝以后,深怕黄袍加身的故事再一次上演,就利用宴会饮酒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这些大将们都到地方兼个职高钱多的闲差。在中央禁军组织上,宋太祖设立马军都指挥使与步军都指挥使,与殿前都指挥使并列,形成“三衙”,而每个都指挥使均直接听命于皇帝。中央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副使,均有文官担任,负责调兵且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把“三衙”的统兵权与枢密院的调兵权分开,各管一事。有派人把地方上的精兵选拔到中央禁军中来,充实了中央的军力,军权直接集中到皇帝手中。此外,宋太祖又经常调动军队,将领也不固定统帅一支军队。这就形成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也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在宋朝,武将的地位在文臣之下。宋朝重视文人,而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为零。在宋朝文武兼备的人才很少。宋朝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多猜疑,能够得到信任赏识的往往是那些有勇无谋的勇夫。宋朝皇帝重文轻武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由于这种风气的影响,致使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难以向军事方面转化,从装备到战法未有根本改变,甚至在总体战斗力上还出现了倒退。造成宋朝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严重失衡,出现了“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的不和谐局面。
 
可以说,重文轻武的举措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和内乱,文治上是成功的。但是却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武功上是失败的。
 
二、君主软弱,不思进取
 
宋朝除了宋太祖、宋太宗两位皇帝,以后的皇帝多是软弱之辈,不图进取,普遍存在着偏安思想。宋真宗在位期间,辽国为报复太宗时的北伐战争,大举功宋,。兵锋直犯贝(今河北清河)、魏(今河北大名),深入宋朝河北腹地。宋真宗惶惶不安,竟萌发了迁都的念头。和在宰相寇准坚持下勉强“御驾亲征”。可是真宗有厌兵意向,不愿意用战争的方法解决辽兵入境问题,坚持议和。最终“澶渊之盟”签定,用“岁币”换来了和平。又如徽宗、钦宗父子面对金人的咄咄逼人,不思抵抗,一味“议和”,但最终却做了金人的俘虏,受尽屈辱,客死异乡。而南宋的高宗赵构亦只求于偏安江南。当时“金人初占北方,立足未稳”,且北方义军活动频繁,宋军完全可以乘势收复失地。可这位皇帝却对武力抗金不“感冒”,也是一味议和。最终他在金人的军事压力下,一度坐船避难于海上。这在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一幕。
 
正是因为宋朝皇帝患有严重的“恐辽症”、“恐金症”,过低估计自身力量而过高估计对手的力量。压制主战派,向对手摇尾乞怜,屈膝投降,使人心消沉,军心不振,国势更加萎靡不振。
 
三、官僚众多,财政紧张
 
宋朝官吏众多,官员总约数有一万人至几万人,吏(下层办事人员)约有几十万人。中上级官员可以荫补自己的亲属以至门客、医生为官。这也造成了官员过多过滥,成为宋朝一大社会问题。此外,宋朝实行募兵制,军队数量激增,家大财政负担。还有宋朝为了和平,每年需要输送岁币给辽和西夏,亦增加了财政负担。这一切都导致了宋朝财政危机的加深。后来的范仲渊、富弼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及“王安石变法”由于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都未取得成功。南宋初受战争影响经济发展受到破坏,自宁宗以后战争不断,使财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财政危机使宋朝国力、军力一直徘徊不前。
 
四、对外政策,频频失误
 
失误一:宋太祖为求统一制定的“先南后北”政策有误。当时宋军应尽全力向北进攻,灭北汉并收复燕云十六州,获得北方重要屏障。迫使辽向北退却。这样可以彻底解决边境危机,使宋朝从此免受少数民族势力所威胁。至于南方诸国,多为腐败衰弱,不足为患。
 
失误二: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一味求和。这一政策只能够获得短时间和平,并未彻底解决危机。如宋朝能够在“澶渊之盟”之后十年生聚,十年生息,以待挥师北上,则危机彻底解决。
 
失误三:当遇到敌方政权后方出现另一势力时候,宋朝政府总是“见礼忘义”。北宋后期,宋与金合作攻辽,结果北宋被金所灭。南方政权与蒙古合作夹击金国,其结果亦是使自己亡于蒙古人之手。一个实力较弱的国家,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结果只能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作者单位:安徽寿县安丰高中)
 
 
 
 
该文所表述的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及《百家讲坛》杂志官网的观点和立场无关。)
 
 

作者:张 祥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