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教科书上的戊戌政变是杜撰:袁世凯没有告密 >> 阅读

教科书上的戊戌政变是杜撰:袁世凯没有告密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戊戌六君子”
 
 
教科书上所持的晚清史学观有严重偏差,原来的叙事模式有严重的问题,我们带有政治目的地去扭曲了这段历史。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这段历史被“妖魔化”了!我们应该打破对晚清历史“腐朽“的认知,重建晚清叙事模式。
 
教科书上的“戊戌政变”是杜撰
 
  晚清史中轰轰烈烈、振奋人心的“百日维新”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镇压。在袁世凯告密后,慈禧把光绪痛骂一番,并将他囚禁在瀛台,自己重掌大权,而后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6人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百日维新到此结束。这就是历史教科书上所说的“戊戌政变”和著名的“戊戌六君子”。
 
  “教科书上的‘戊戌政变’完全就是在杜撰历史!”马教授愤愤不平地说道,通过自己这些年的研究,他对这场政变有着自己的看法。
 
  “从来没有见过慈禧,只见过光绪帝1个多小时”的康有为,一走上政治舞台就反复强调“皇上无权”,大权落到了慈禧手中,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他们要救皇上于水深火热中。于是,康有为暗中策划着一场政变。
 
  有一天,光绪帝因为和慈禧在免掉礼部干部的问题上发生了“言语冲突”,光绪帝请来当时军机章京上行走的杨锐出主意,希望他能够帮忙想出一个“可以让老一辈人”放心的改革之方。杨锐在获得了皇帝给的“免死诏书”后,说出了“康不去,世不兴”几个字,建议光绪帝把当时改革太激进的康有为逐出北京,以缓和内部矛盾。光绪当时听了杨锐的建议,并让他以“派康前去上海办报”的理由将康有为迁出北京。
 
  杨锐事后将皇上的口谕告诉了当时和康有为政见一致的林旭,并由林旭再转达皇上旨意。可是,林旭却传达了错误的信息,让康误以为是皇上已经被慈禧关起来了,还在关心着他,让他快快离开北京。康有为在感动之余,决定不能这么走掉,要救皇上出来,于是联系谭嗣同准备发动自己酝酿已久的政变。
 
  谭是江湖中人,当时就召集了很多“大刀”王五之类的人物,准备救皇上。在事情败露后,谭嗣同面临一死,他却无畏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然而这句话,马教授却认为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究。
 
  谭嗣同为什么不像康有为一样离开北京呢?“那是因为作为一个江湖中人,他不能走,他不能在看到他请来帮忙的朋友们都死后,还安然地苟活着。”马教授如是说,他认为历年来人们都太过于美化谭嗣同的革命形象。
 
慈禧: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女人
 
  “慈禧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女人!”马教授说到,26岁丧夫的慈禧,做为一个寡妇,带着独生子同治帝活在大清王朝的纷争中,而且不幸接踵而至,在慈禧40岁的时候,同治帝也离开了。青年丧夫、老年丧子的慈禧饱尝着鳏寡孤独,而她却仍旧要昂首面对整个大清。
 
  很多人都认为慈禧对光绪过于严格,马教授不否认这种观点,但他觉得慈禧之所以这样做,“是走了两个极端”。
 
  慈禧在过去对同治是“太溺爱”了,以至于同治帝17岁的时候拿到大臣们的奏折都断不了句。更为严重的是,同治帝小时候就跟着一群小太监不学好,出去逛北京南城的“红灯区”,为了避免在名窑碰到他的“众爱卿”,小同治只有去逛低等的窑子。17、8岁的同治就染上了性病,以至于在他21岁死时,下身溃烂。
 
  慈禧失去了她唯一的孩子后,将自己妹妹的孩子,也就是当时4岁的光绪过继了过来。“为什么慈禧会打光绪?”马教授坦言,自己在琢磨了很多年后,发现慈禧在同治帝死后,已明白溺爱的下场,于是走了另一个极端:“领养过来的孩子不能再溺爱!”但是,尽管严格,“慈禧确是将光绪‘一把屎一把尿’的带大的”。另外,对于光绪被慈禧毒死的说法,马教授也不甚赞同,他经过研究,认为他们都是死于久病,而慈禧更是因为光绪的死,而加深了病情。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726个字符
作者:马 勇 来源:中国社科院网站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08日